如何科学揍孩子? | 发展心理学家的揍孩指南

文/张昕

转自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

之前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从前有个小孩,他整天挨发展心理学家爸爸的打》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有人问,科学家打娃是怎么个打法?

发展心理学家也打孩子的吗?

……这个么。

读书人的事情,能叫“打”吗?应该叫“强化与惩罚”!

因此,今天特意告诉大家,科学家是如何科学揍孩的。

×××

首先,为了怕给孩子造成真的肉体伤害,我建议打孩子只打屁股或手心,不用工具,不要太使劲儿,这样不会受伤。

或者,不赞成体罚的家长也可以将“打”替换成别的惩罚方式,比如罚站(正惩罚)、扣掉零食、扣掉娱乐时间(负惩罚),只要能起到“强化与惩罚”的作用就行。

有人问,不使劲儿那还叫打吗?其实,一方面,打孩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疼或受伤,而是为了心理震慑;

另一方面,即便不疼,孩子明白这是惩罚之后就会有所忌惮。我的孩子就曾经悄悄对我说:“爸爸,其实你打屁股一点都不疼,但我怕你打。”

//

打是建立规则,不是发泄情绪

在开打之前,我们要明白一点——

打,是为了规则的建立,而不是为了父母自己坏情绪的发泄。虽然打孩子是个力气活儿,但“怎么打”却是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的。

这一点上,行为主义先驱、心理学家华生给了我一些启发。他说: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无论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虽然我个人极不赞同用上述这种早期行为主义的主张去“驯化”孩子,但这其中所蕴含的“强化与惩罚”的教养方式如果能加以适当使用还是蛮有效果的。(“强化与惩罚”是心理学术语,别看它看起来挺不明觉厉的,其实就是赏罚分明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当然了,我这里要讨论的是科学,那惩罚的科学性在哪里呢?就是——即时惩罚永远最奏效

也就是孩子刚一犯错就惩罚,最能让他牢牢记住到底错哪儿了,孩子会特别容易建立惩罚和错误行为之间的联系。

所以惩罚要在犯错的当下,让他挨个明白揍;如果犯错的当下不方便惩罚,那回家惩罚之前也一定要清楚列出他的罪状。我个人不太赞同那种秋后算账的惩罚方式。(尤其是低龄幼儿,因为他们的记忆系统还不牢固,所以间隔惩罚效果甚微

惩罚,或者说让孩子害怕被惩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让某种不希望(undesired)的行为更少出现,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是如何运行的,才是惩罚的目的。如果孩子只知道怕打怕疼,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这打不是白挨了吗?

有一次娃说“爸爸,我要是能学孙悟空变小钻到你肚子里就好了,那样你就打不到我的屁股了”,我听完心里还是挺辛酸,挺难受的。因为费半天劲白打了!说明他没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下次还得接着打。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打孩子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吗?毕竟我们很多父母可能属于“爱与自由”派的,对于糟糕亲子关系造成的恶果都非常忌惮。

我的观点是:

第一,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大自然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如果家长强行给孩子营造一个“顺娃者昌逆娃者亡”的童年,那这孩子长到30岁走在大街上被人白一眼,当场就能气死过去;

第二,惩罚和管教孩子时,家长不要首先带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是要保持一个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你自己先大喜大悲大嗔大怒的,不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就怪了……而且,家长的激动、愤怒、压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情绪。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前提——对事不对人——我罚你,不是因为我满腔怒火需要发泄,不是因为你是坏孩子,更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你了,而是因为你做了不对的事情。我们的目的是给孩子建立规则,而不是发泄自己的糟糕情绪,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一点,那我建议他在管教孩子之前先学好情绪管理。

为了孩子头发都操心没了的我的同事、心理学家宋爷,他的家里有一杆戒尺,每次打娃之前都会冷静地宣读一条基本原则:现在不是爸爸要打你们,而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必须教你做人。

//

得分清楚什么事该罚,什么事不该罚

//

在知道了该怎么科学地打孩子之后,还有一点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该打(惩罚),什么时候不该打(惩罚)。

我们要明确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很多在大人眼中的异常行为,在儿童的某个发展阶段可能恰恰是正常的。不要用大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只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会他们这个世界的规则就行了。

这几天我也收到了很多关于亲子相处的询问。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

张教授,我家女儿我真是没法带了。晚上背儿歌,她三四句不会,我就读第三四句。她立刻有情绪了,问我“为什么不从最前面开始读?”我说一二句你已经会了,我们抓紧时间拣不会的读。她说不行,一定要从第一句开始读。那好吧,那就读吧。但是我读三遍,她一句不吭声,我说你倒是跟读出来呀!她说我是在心里读的。然后就开始哭喊、无理取闹……

然后我说睡觉吧,她就不肯,问我为什么要洗脸,为什么要刷牙,为什么要上厕所,为什么要睡觉……后来我烦了也不理她就看新闻,看到进博会要封路的新闻,她就突然心情又好了,过来插嘴问为什么会封路,然后她就没事了,自己去刷牙洗脸了。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我真不明白她为什么就这么熊……

你看,这里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在大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儿童阶段来说,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孩子念诗非要从第一句开始念,可能是因为她正在经历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必须按照某种秩序来行事的现象,否则就会大发脾气。

而且与此同时,因为前额叶发展尚未完全,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比成年人弱得多。这个案例中的女儿,因为读诗“秩序”被母亲打乱,已经崩溃大闹,而后续的“妈妈读三遍她都不吭一声”,“刷牙洗脸睡觉都不配合”等反常行为,其实都是因为她还处在情绪尚未平复的状态中,会表现出非常难合作,非常“作”的行为。

我在以前的推送中曾经提到过不少现象在大人看来无法理解,但却属于儿童的正常阶段性特点,例如,镜像书写重复行为等。这里可以再介绍几个:

叛逆期——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三个叛逆期(2-3岁、7-8岁、青春期),这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出现的表现,你说东我非得往西,你越不给我非得要。

秩序敏感期——2-4岁孩子有时会出现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或秩序来行事,否则就会大发脾气。

完美敏感期——发生于2-5岁,表现是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比如给他饼干必须是完整无缺的,有缝隙或者缺角,就会拒绝甚至大闹。

撒谎期——4-5岁孩子可能出现说谎的现象,这正是孩子的共情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飞速发展的体现。谎言也分“白谎”和“黑谎”,对于无伤大雅的甚至是善意的白谎,大可不必发作;对于损人利己的“黑谎”,才必须要立即纠正。

秽语关键期——孩子开始模仿大人说脏话了,大人反应越激烈他越来劲。这种时候大人自己注意言行,同时在他学说脏话时无视他,效果反而会更好。

遇到这些情况导致孩子“不可理喻”的表现,我觉得家长是大可不必太往心里去的,这时就心里默念十二字箴言“我生的我生的,很正常很正常”就可以了。以平常心对待,不要自己先焦虑或情绪失控起来。

而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我建议首先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该母亲后来自己看电视,孩子开始关注封路的新闻,实则是无意中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比较犟,大人刻意地转移注意力无法奏效,越哄她越来劲,那就冷处理(比如这位母亲的“我烦了就不理她”),让她自己冷静下来,她也会自己找台阶下的。

但如果你发现,孩子的行为并非是因为以上原因导致的,而就是违反规则的问题——例如说好的事情不肯遵守,不上学耍无赖,一不如愿就滚地神功,欺负小朋友等……那请不要犹豫,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最后还要补充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育儿是一个很复杂很宏大的系统性问题,但任何育儿问题万宗归一,关键点都在于良好的亲子互动和亲子陪伴。如何给孩子建立赏罚分明的规则世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果亲密的亲子关系从一开始都没建立好,那么就别痴心妄想着仅凭一招“强化与惩罚”、“胡萝卜加大棒”就能处处奏效了。

(扩展阅读:从前有个小孩,他整天挨发展心理学家爸爸的打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