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杀伤力超强的一句话,做父母的应该多注意​

×××

前几天有人跟我说很喜欢我写的文章。是个还蛮重要的人,这强烈满足了我的自恋,于是我回应他说谢谢你的肯定。

他白我一眼,说我才没肯定你。我只是说我很喜欢。

我说,一样的嘛,对我来说喜欢就意味着肯定了。

他说,那是你的事。喜欢不意味着肯定,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喜欢意味着肯定的。

我就在想,对啊。喜欢意味着态度,是情感层面的;而肯定意味着评价,是在认知层面的。为什么我会把它们等同起来?

×××

于是我想到一个可能的解释。

在小的时候,我们都听过妈妈或者爸爸或者爷爷奶奶之类说过这样的话吧?

如果你不blabla的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

如果你不听话的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的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了。

如果你不乖的话,我们就不要你了。

……

光是“不喜欢”了还不够,还要加上“不要你了”、“把你送走”、“妈妈再也不回来了!”之类的话。

在小的时候,我们还非常弱小,整个人全身心地依赖着自己的养育者,说养育者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也不为过。母婴依恋的研究专家温妮科特就描述过早期母亲和婴儿的相处状态,母亲的乳房是婴儿的全部,因为她会提供给我们甘甜的乳汁,是我们安全感、温暖和饱腹的来源。因此我们自然而然会依赖,而这个“安全基地”如果对婴儿不够好、不能满足婴儿的期待或者不够稳定——都会使年幼的婴儿们感到一种毁灭性的焦虑。

所以,你现在能不能理解,“如果你不乖的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对于小孩子的核弹级别的打击?而且还不仅仅是“不喜欢“,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不要你了”,这真是一颗原子弹炸了过来。

——我们赖以生存的、提供了所有安全、温暖、舒适、饱腹的世界要抛弃我们了,这让人如何不崩溃?

因此,我们会拼命地获取母亲的喜爱,以避免自己的世界被摧毁——

这样一来,只是情感层面上的、“喜不喜欢”的态度,就和自己能不能健康安全地生存下去产生了联系。

小孩子会觉得,我只有获得养育者的喜欢,才可以活下去。而获得喜爱的方式,就是获得好的评价,比如“要乖”啦、“要听话”、“要好好吃饭”、“要好好写作业“……

满足他人的期待、获得他人好的评价,成为了这个人能不能活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活下去”,随着年纪增长,小孩子慢慢也不会那么害怕,但是心里那种“如果我无法获得喜爱,就会发生特别糟糕的事情”的感受还是会一直隐约存在。

×××

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满足了我的某个要求,而是因为你是你。即使你有着这么多烂毛病,我承认你在有些时候让我生气、愤怒、暴躁、总是搞砸事情、搞出一堆烂摊子。如果我客观评价的话,你在能力或者某些方面可能真的称不上一个优秀的人,但是我依旧喜欢你。

而这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我关注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或者做得好,而是没有任何前决条件的——不管你做得好还是不好,或者你根本都不做、甚至你搞得一团乱麻——这些我通通不care,我依旧会给予你同样的关注,因为你是你,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这一切。

我们渴求的大概是这个吧。

毕竟人无完人,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一个神奇的事情是,当一个人可以接纳我们就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同时还愿意积极关注我们的时候,一些改变反而会真实发生。

这也是心理咨询起效的方式之一,当你感受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关注、被接纳的时候,我们反而可以正视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不会纠缠于“这个人到底喜欢不喜欢我”,从而真正地成为自己,从而有力量去实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和喜爱而反复犹豫这个要不要做、那个要不要做。

×××

那该怎么办?

童年只能经历一次,话也都听了。并且,不论怎么说,抚养我们长大的那个人,还是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地把我们养到了这么大,对吧?

那么,既然我们都这——么大了,那些你可能觉得有所缺失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你愿意自己给你自己吗?

你喜欢你自己吗?无论你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你愿意接纳这样的自己吗?

你愿意像我在刚才说的那样,即使自己有着这么多烂毛病或者不够优秀,你还是接纳并喜欢自己吗?

另一个神奇的事情是,有些时候,当我们自己可以接纳我们自己的时候,反而会吸引来更多人也接纳我们呢。

你已经长大了。过去的东西在此刻也不能影响到你。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