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疯玩后,用这五步温柔帮孩子找回睡眠节奏

刚刚结束的8天超长假期里,孩子们大概都经历了这样的“快乐循环”:晚上抱着平板玩到十一二点,早上赖床,白天走亲访友、外出游玩,吃饭时间不固定,午睡也变得断断续续...



当假期的最后一天傍晚,家长轻声提醒“明天该上学了”,不少孩子突然蔫了下来——他们不是抗拒开学,而是身体里那个被假期“惯坏”的生物钟,正拒绝回归正轨。


北京某专科医院青少年睡眠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注意力缺陷发生率是睡眠充足者的3.7倍,这不仅影响学习效率,更会损害情绪调节能力。



为什么开学前要特别关注睡眠?


当孩子睡眠不足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和决策)的活动会显著降低,而杏仁核(情绪中枢)却异常活跃。这就是为什么睡不好的孩子往往上课走神、情绪暴躁。经验研究发现,连续一周睡眠不足7小时的中学生,数学计算错误率增加42%。


今天让我们为家长朋友们介绍五步科学调整法,支持孩子在返校时重启睡眠~


第一步:渐进式时间调整


具体做法:每2-3天将睡觉/起床时间调整15分钟,人体生物钟每天最多可调整15分钟,强行大幅调整会导致失眠和白天嗜睡。


✅ 示例:如果现在睡的是23:00,目标21:30

● 第1-3天:22:45睡

● 第4-6天:22:30睡

● 以此类推,逐步达到目标时间



第二步:建立"睡眠仪式"(每晚20-30分钟)


一个有效的睡前程序包括:

1️⃣ 屏幕管控:睡前1小时关闭所有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达50%)

2️⃣ 环境调整将主灯过量的白光切换为暖光台灯(色温<3000K)

3️⃣ 温度调节:温水淋浴(比体温高2-3℃的水温最能促进睡眠)

4️⃣ 放松活动:亲子阅读或听轻音乐(推荐α波音乐)


第三步:晨光唤醒法


晨光能抑制褪黑素,激活血清素系统,让大脑可以快速清醒,在孩子起床后30分钟内,鼓励孩子主动接触户外光线10-15分钟。


可操作方案:

● 阳台早餐

● 小区快走一圈

● 窗前做简单拉伸



第四步:周末作息管理


● 允许浮动范围:起床时间不超过平时1.5小时

● 补救措施:如果某天睡晚,次日可通过20分钟午觉补充(13:00-15:00间),但不宜过久


第五步:睡眠质量监测


除了时长,更要关注这些质量指标:

● 入睡时间:>30分钟提示焦虑可能

● 夜醒次数:>2次需关注睡眠环境

● 晨起感觉:持续疲惫即使睡够时间也应调整



各年龄段睡眠时长标准(中国疾控中心)

小学生(6-12岁):9-12小时

初中生(13-15岁):8-10小时

高中生(16-18岁):7-9小时

*睡眠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连续深睡4小时优于断断续续9小时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诊医院睡眠门诊或心理科:

持续入睡困难>1个月

经常噩梦惊醒或夜惊

白天严重嗜睡(上课无法控制地睡着

睡眠中呼吸暂停或大声打鼾

睡足时间后仍感疲惫



给家长的特别建议:

1️⃣ 以身作则:家长同步调整作息,研究显示父母早睡1小时,孩子入睡时间平均提前25分钟;

2️⃣ 饮食配合:晚餐避免高糖高油,睡前可喝100ml温牛奶(含色氨酸助眠);

3️⃣ 心理安抚:对开学焦虑的孩子,可使用安抚物品(如旧枕巾、玩偶)增强安全感;


专业支持资源:

● 全国睡眠医学中心:北京安定医院 010-114

● 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12355



调整睡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适应的温柔练习。不是强迫孩子立刻“变回假期前的样子”,而是陪他们一步步找回身体熟悉的节奏。或许今晚孩子还是会睁眼到10点,或许明早起床时还会嘟囔“好困呀”。但请相信:当我们用稳定的作息陪伴代替焦虑催促,用理解化解抵触情绪,孩子的生物钟终会在爱的节奏里重新校准。



最后想对家长们说:别把睡眠调整当成任务清单上的待办事项,它更是一次亲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当你在睡前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温暖的故事书;当清晨你比他早起10分钟,轻轻拉开窗帘让他感受第一缕阳光;当他说“不想睡”时,你回应“我陪你躺一会儿”……这些细微的互动,都会成为孩子心中安全感的来源,而稳定的睡眠,恰恰是这种安全感最具体的表达。


假期的热闹终会过去,但规律的生活、饱满的能量,会成为孩子未来面对挑战时最坚实的底气。从今晚开始,和孩子一起,慢慢走向更健康的睡眠节奏吧。


本文作者:磊淼

本文编辑:木马

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北京EAP咨询



推荐咨询师

磊淼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