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际交往中觉得压力好大?你可能出现了这6种认知偏差

采编 | 温润如玉、乌鸦茶

有时觉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好复杂呀,特别是身处于大企业的时候,我们常常要面对各部门之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推诿扯皮。而除了这些无法回避的职场摩擦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并不总是那么顺心。

有时同事间模棱两可的回答,或是他人的一些小心思,不仅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还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别人是不是不喜欢我?ta是不是在针对我?如果我被别人看穿了怎么办?

其实,当我们因反复思考这些问题而感到疲惫的时候,可以暂时的停下来,并且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我所猜测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么是社会认知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物种,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与其他人接触,自然就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和环境,来了解在他人眼中,我们是什么样子,并且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我们如何回应他人,这个过程,属于心理学中「社会认知」(social perception)的范畴。
社会认知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别人脑子里想什么,所以我们会观察他人的言行,收集社会性信息,然后对他人的想法进行推断。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都是认知上的吝啬鬼——总是尽可能的节省认知资源,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推断。
因此,虽然我们也会努力的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准确看法,但我们的推断,却存在着千奇百怪的认知偏差。
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1. 人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我们
在与某人交谈后,我们有时会担忧自己的表现:“我刚才是不是说的太多了?”“ta会不会觉得我太傲气了?”然而,人们并不像我们以为那样刻薄和挑剔。
事实上,有许多研究表明,我们低估了他人对我们的喜爱程度,他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我们,也更享受与我们共事。
当然,你无法奢求每个人都喜欢你,但当我们知道自己会低估他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时,也许就不必总是纠结“ta是不是不喜欢我”的问题了。
2. 与陌生人交谈其实很有趣
人们通常不愿意与陌生人交谈,但当我们真的打破沉默、去与陌生人聊一聊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更快乐,体验到了与他人连结的亲密感。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鼓励地铁和公交车上的上班族,让一部分人与身边的其他乘客交谈,另一部分人则保持沉默,像以往一样只是低头刷手机。研究者本以为那些向陌生人打招呼的人会感到不自在,但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
那些与陌生人打招呼并交谈的人,比那些沉默寡言、低头刷手机的人更开心,他们向研究人员报告说“上班路上能和人聊聊,我还挺享受这个过程的”。而且在这个研究中,结果对于外向者和内向者来说都是如此。
3. 别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自己
当人们对自己行为或外表的某个方面特别在意时,比如脸上长痘了,或者掉头发有点秃顶,这时候,我们会高估别人注意到它的程度。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曾经有一项研究,心理学家故意让大学生穿一件令人尴尬的 T 恤,T恤上印有一些特别二货的图案,是你平日里绝对不会穿出来的那种。结果正如预测的那样,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图案,甚至都不记得这群大学生穿过什么样的衣服。
因此,「聚光灯效应」告诉我们,别人不会盯着我们的不完美之处,当你小心翼翼、避免尬尴的时候,别人可能神经大条、根本没功夫注意。
4. 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并没有那么苛刻
当我们做了一件蠢事,或者发生了什么尴尬的事情时,比如春风满面、昂首阔步的上台发言,结果却绊了个跟头时,我们可能认为别人会笑话我们、会用苛刻难听的话评价我们。但实际上,我们的恐惧被夸大了,人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包容。
我们觉得别人会苛刻的评价自己,有时是因为我们在苛刻的评价自己——我们比其他人更关注自己的错误,也更加难以容忍自己的错误。
在那个上台演讲的例子中,我们也许会尴尬的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但别人只是一笑而过,他们更关注的是接下来我们要讲些什么。所以,放心大胆的去做、去犯错,管他呢。
5. 人们无法看透我们
人们有时会疑心“ta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么”,似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他人来说是透明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透明幻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这个效应在打麻将或者玩狼人杀的时候就很明显,如果你不说,别人其实很难猜透你的心思,他们更多的是根据场上的出牌来推断你的身份。对于心理咨询也一样,如果来访者拒绝交谈,咨询师几乎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误解:心理咨询师一定知道我在想什么)。
因此当你需要掩饰些什么的时候,请记住透明错觉。可能你觉得自己的心思对其他人是显而易见的,但你可能会很容易隐藏自己。
6. 人们比我们以为的更懂得赞美
回想一下你给过自己的朋友和身边的人多少鼓励和赞美的话,是不是要多于你给自己的鼓励和赞美。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叫做「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意思是说,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给出的积极的评价远超过负面的评价。
有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去评定一个人时,会产生一种相似感,甚至会代入到对方的角色中去,这可能是我们的同理心在起作用,我们喜欢听到鼓励和赞美,因此也倾向于用更加积极的言辞去评价他人。

参考文献

Boothby, E. J., & Bohns, V. K. (2021). Why a simple act of kindness is not as simple as it seems: Underestimat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our compliments on oth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5), 826–840.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0949003

Boothby, E. J., Cooney, G., Sandstrom, G. M., & Clark, M. S. (2018).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1), 1742–175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83714

Deri, S., Davidai, S., & Gilovich, T. (2017). Home alone: Why people believe others’ social lives are richer than their ow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6), 858–877.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105

Epley, N., & Schroeder, J. (2014). Mistakenly seeking solitud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5), 1980–1999. https://doi.org/10.1037/a0037323

Gilovich, T., Medvec, V. H., & Savitsky, K. (2000). The spotlight effect in social judgment: An egocentric bias in estimates of the salience of one's own actions and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211–22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8.2.211

Gilovich, T., Savitsky, K., & Medvec, V. H. (1998).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Biased assessments of others' ability to read one's emotional st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 332–34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5.2.332

Savitsky, K., Epley, N., & Gilovich, T. (2001). Do others judge us as harshly as we think? Over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our failures, shortcomings, and misha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44–5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1.1.44

END

文章标题:为什么人际交往中觉得压力好大?你可能出现了这6种认知偏差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如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些困惑,可以联系我们聊聊~



推荐咨询师

徐凯文博士

雷榕

朱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