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伴侣都会经历这样的情感历程:最初,我们卿卿我我;后来,我们虽然有争吵,但也能把对方哄开心;再后来,我们越吵越厉害,还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我们渐渐的不愿意理睬对方了……这到底是怎么了?所有的伴侣都会如此吗?其实,“吵架”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有些吵架,是一种激烈的交流,有时候有正面的作用;而有些吵架,只是在互相指责,两败俱伤。当你感到愤怒、委屈、不满,但不是坦诚的表达这种感受,而是以指责对方的方式来宣泄,对方不仅仅会感到受伤,同时还会一脸懵逼:我又哪做错了?你怎么这么大火气?此时如果对方心有愧疚,或者有讨好他人的习惯,ta可能会不明就里的先把你“哄好”,但ta同样也会积攒下委屈和不满,因为ta不知道为何得咎。当这样的情况积累的多了,对方便不愿意再忍耐,如果ta同样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用指责甚至贬低的方式来应对你,那这可就有的吵了。一来二去,双方彼此攻讦,逐渐发展到事态升级,渐行渐远,最后便是一地鸡毛,再好的感情也禁不住这样的折腾。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精神分析界定过一种防御机制,叫做「付诸行动」,这本是一个有些晦涩的概念,但在亲密关系的场景下,就非常好懂。付诸行动意味着,当有了某种感受的时候(通常是难以忍受的负面感受),就立即在这种感受的驱使下去做些什么,既不会忍耐一段时间,也不会以语言来描述和表达它。这就好比当你对伴侣感到生气的时候,不是去告诉ta“我生气了”,而是脱下鞋,直接大鞋底子抽ta,然后对方也有鞋,又抽了回来,你们两个人不仅都没有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并且脸还肿了。在这种状况中,感到愤怒、感到委屈都是完全正常的,在亲密关系中人都是脆弱的,无论男女,我们都是会掉眼泪的人,但因为愤怒或委屈而去做出一些伤害的举动,这不仅不会得到你想要的效果,反而会破坏彼此的信任。换句话说,感受从来都是ok的,因为这是你的内心世界,但行为不一定是ok的,这是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所在。不是朝对方指指点点,只是单纯的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对方也静下心来倾听你的诉说,而不是对你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样的交流往往是比较顺利的,即便两个人语气都不怎么好,甚至是气鼓鼓的、凶巴巴的,但你们在帮助彼此了解真实的自己。至于彼此的需求、期待是否能得到许诺和满足,这是不一定的,所以两个人之间会在这个点上讨论、扯皮、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个相对公平的共识,再亲密的关系,也依然会有权力碰撞的一面。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感到不甘心:凭什么都是我在努力、我要去学习如何表达?ta就不应该去学习如何倾听吗?如果我敞开了自己的内心,只是受到了打击和伤害呢?是的,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良性的交流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但是限于本篇的讨论范围:有效表达,其他的话题暂时没有办法展开。亲密关系中的交流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你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经验,都会折射到亲密关系中,甚至一些先天的人格特质,也同样对此有影响。比如信任问题,一个人不太信任这个世界、不愿意轻易的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或许ta经历过一些令ta感到受伤、耻辱的对待,因而学会了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比如“述情障碍”,有些人可能与自己的内心相距甚远,倾向于隔离自己的感受,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习惯讲道理,那么自然ta很难命名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说去描述和表达。比如说习惯性的逃避,ta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交给你,要你对ta的人生、ta的快乐负责,并且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把一切责任推给你:你看,都怪你。再比如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的伴侣可能很难看到你的需求、你的感受、你的困难,即便你用平和、无指责的方式告诉ta你的感受,ta同样可能会觉得无法代入你的视角。理想的伴侣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只凭三言两语就能有所改善的事情,但当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去识别自己的语言模式、去觉察彼此的沟通方式时,这会带给我们一些洞见。这也许并不能消除亲密关系中的烦恼,但却可以让我们以相对安全、温和的方式,去拆掉那些埋在两个人之间的暗雷,而不是等到某一天被这颗雷炸的遍体鳞伤。当然,如果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改变交流的模式,或者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指责,那么可以考虑心理咨询或婚姻咨询的方式,去看到那些我们不曾意识到的困境,看到它是如何让我们既想靠近彼此、又不断的互相伤害的。
文章标题:亲密关系咨询:这个亲密关系的雷区,很多人都会踩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如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些困惑,可以联系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