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恋爱好麻烦啊,亲密关系到底带给我什么价值呢?

上周我在私信中收到一个询问,对方问“觉得恋爱结婚好麻烦呀,为什么要为另一个人改变自己呢?亲密关系带给我的价值是什么呢?”

其实觉得恋爱结婚麻烦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不想和别人有瓜葛也是一种个人选择,我无意评判他人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你陷入“既害怕孤独、又无法真正与他人亲密”的矛盾冲突中,既无法洒脱,又不知如何他人相处,那么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一些疑问。

什么我要为别人改变自己
我相信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时,一定能得到清晰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在每个人身上、每一段关系中都会不一样。
第一种答案:
我就是不想为别人改变自己,我觉得我这样挺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相信世上有能接受我原本样子的人,否则我宁可一个人过。
第二种答案:
我为别人而改变,是因为相信对方能带给我一些价值吧,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呢?可能是情绪/情感上的价值?可我该不该相信对方能给我提供这些价值呢?如果不能的话,那我为什么要为对方改变自己呢?
第三种答案:
我为ta而改变,因为我喜欢ta呀!我知道ta爱干净,所以我尽量勤收拾,ta也知道我喜欢懒散闲适的生活,所以也降低了一些卫生标准。我们这么做出于理解和关心对方,而不是“委屈”和“迎合”。而且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第一种答案最简单,没有疑问、没有犹豫,不想理你就是不想理你;第二种答案是在做买卖;第三种答案是喜欢一个人(并且也被喜欢着)的样子。
只有在第二种答案中,才会产生“是否值得”的衡量,对于第三种答案,如果你不问ta,ta可能都没想过值不值的问题,ta觉得值得就是值得。
这就像我带来一斤苹果,你带来一斤桃子,我觉得苹果很甜,所以分享给你,你分享给我的桃子我也很喜欢,虽然最后客观的结果是,你我的袋子里和肚子里,各自加起来仍差不多有一斤(但可不是因为吃一个称一个),但我们却都享受到两种水果的甜美。
没法用做买卖的方式经营亲密关系
做买卖的方式,在工作关系或者一般的相识(acquaintance)中,是行得通的,但在亲密关系中,却很难奏效,至少你没法以“奸商”的方式经营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确实会存在某种客观上的“对等”:你出让一部分、我出让一部分,我们达成一个共同的地带,让双方都能接受,甚至增进了你我总体的福祉。但这种有来有往的“对等”,它的前提是我们能了解他人的内心、能在乎那些重要的他人,然后自愿且公平的去付出(并且接受)。
但做买卖的方式意味着:我已经给你好处了,你可不能让我白白妥协,要不然凭什么!这种方式如果用于工作中或者一般相识关系中,到不会有什么问题,虽谈不上友善温暖,但倒也公事公办。
但如果在亲密关系中如此,则会令人感到狭隘、算计、斤斤计较,而当事人可能全然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当事人自己反而会生出委屈、怨恨、孤独。
其实不仅仅在亲密关系中,在比较亲密的朋友以及亲子关系中,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相信读者们对于身边这样的现象,并不会感到陌生。这其实也是蛮悲伤的一件事,当事人和身边的人都陷于痛苦、无奈和矛盾中,反复的用手去抓却求而不得。
康的亲密关系,需要一定的心智发展
亲密关系的本质,在于合作与契约,其形式可以非常灵活,或是以法律形式固定,或是两人之间私下的约定,或是教堂中神圣的誓言,总有一些存在于两个人之间、被你们所认可的规则,大则关乎是否允许第三者,小可关乎今晚谁刷碗。
而理解和坚守这些规则,不在于海誓山盟、信誓旦旦,而在于一个人理解规则、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心智基础。
举个栗子,某个人给你带来了糖果,你亲了ta一口,那么,你喜欢的是糖果,还是这个带着糖果的人?
如果喜欢的是糖果本身,那么重要的是糖果有多大、送来的有多及时,当然谁带的糖果多,就选择亲谁,都一样,甜就完了。
如果喜欢的是这个人,那么这个人于你而言是特殊的、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最初只懂得找奶吃,但随着成长,我们会渐渐的知道有个人叫做“妈妈”,我们爱着她,她住进了我们心里,如此就诞生了依恋。陌生人举着奶瓶我们自然是不愿意的,我们哭着要找妈妈。
这种心智的发展过程,最著名的研究当属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科尔伯格看来,人的所作作为,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对于最小的孩子,他们是完全自我中心的,并不关心其他人,只关注做某件事后的收益,以及是否有外界的赏罚。
在稍大一些的孩子中,已经出现了关于他人的视角——他们知道了他人的存在,但依然通过满足他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的满足。
当步入了青春期,一个人就不只是关心赏罚以及与他人交换利益,而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好人,从而能被同伴、社会所认可,即使没有外界的赏罚,他们内心也会有一些观念来约束自己。
但青春期的这种认知有个bug,那就是这种“做个好人”的取向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渴望融入群体,当群体的行为并非正当时,他们因害怕被抛弃,依然会遵守群体所订立的“规矩”,这可能是校园霸凌、孤立的起因之一。
等到了接近成年的年纪,法律与秩序就渐渐的扎根于人的内心,人会强调规则与承诺,大部分人一生中会处于这个阶段,这对于维护基本的公平、尊重是够用的,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比较有信誉。只是这个阶段的观念,稍显刻板,即认为规则是死的、不可撼动的。
一部分人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达到科尔伯格所说的“后习俗水平”,他们相比前一个阶段,会更具灵活性,比如理解“家境贫寒者,为了给孩子治病而偷药”这种道德难题。他们的决策建立在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人的普适的良知原则上,以契约观念看待其他人,关心人的尊严与价值。
这种心智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有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当我们面临艰难的人生抉择、承受巨大的压力时,可能暂时会没有能力关注到伴侣的需求,或者出现阶段性的退行——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只关注自身的得失,或者变得多疑、不再相信与自己亲密的人。
亲密关系确实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理,并且保持着觉察与耐心,它其实并不麻烦。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受着“既害怕孤独、又无法真正与他人亲密”的矛盾冲突,希望本篇文章能成为你探索自己的开始。

文章标题:觉得恋爱好麻烦啊,亲密关系到底带给我什么价值呢?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如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些困惑,可以联系我们聊聊~



推荐咨询师

布菲

雷榕

磊淼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