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变态型人格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2021/10/25)

 

翻译 | 黑猫、王宵钰、温润如玉

| Rita

一、如何发下你生活中的变态型人格?

我们有时会见到这么一类人,TA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迷人的、有魅力的,但TA的行为是欺诈的,他们毫无道德底线,有时甚至是暴力的。他们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工具性的:其他人都是TA的工具。这类人中男性多于女性,他们往往有以下这些特征:

1. 肤浅的魅力

TA可能很健谈,讨人喜欢,对了解你和工作中的其他人很感兴趣。

例:新员工小明似乎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很快,你就会觉得他有点太圆滑和做作了。例如,他树立好丈夫的形象,他与办公室周围的年轻女性不断地调情,小明是一个以诱惑和欺骗为风格的人,而不是与他人交朋友和建立联系的人。

2. 满满的自大

TA总是居功至伟,贬低其他人,TA的愿望不仅仅是胜利,而是主宰,即使这意味着必须具有破坏性。如果是极端的变态人格,TA在必要时会使用暴力。

3. 欺骗

TA善于撒谎、欺骗、操纵。

例:小明可能会破坏同事的声誉,把别的成绩说成自己的,推卸工作中的重担,精通于操纵艺术,花时间与主管闲谈,因此直接与他们对抗是有风险的。

4. 浅薄的情感

变态人格表面上很吸引人,然而TA的情感非常肤浅,TA把别人看作是自我服务的工具。

工作中TA的目标是利用他人,获得特殊的帮助。但当别人成为自己成功的阻碍时,TA会毫不犹豫的灭掉对方。

5. 无聊和对刺激的需求

变态人格与其他人没有太多真正的情感联系,TA感到生活无聊,总是在寻找刺激,抓住机会,TA甚至从事危险的行为。

例:尽管小明的行为让同事产生了戒心,但他也可能因其咄咄逼人的行为和“冒险”争取新合同和赚钱的意愿而受到赞赏。

6. 不光彩行为的历史

由于没有道德底线,TA寻求刺激的行为没有界限,日久天长,虽然可能受到惩罚,然而,通常已经太晚了。

例:在《解读疯狂》中,Randall在工作中因其高超的推销技巧而受到上司的钦佩,直到有人发现,他在愤怒中杀死了他的妻子,然后又杀了他的小女儿以掩盖一切。后来发现他多年来一直在工作中弄虚作假。

7. 矛盾之谜

由于TA善于操纵和欺骗,变态人格很难被解读。

例:著名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就是一个例子,他长相英俊,性情温顺,通过轻易地让女性相信他,在获得他们的信任后,他会绑架他们,残忍地杀害受害者。

2、你又点了同样的外卖吗?

每逢饭点,小编我总是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今天吃什么外卖?是保险起见点以前吃过的,还是冒着踩雷的风险尝试一下新的搭配?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倾向呢?
这或许与人们品味自己经历时的关注点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总是点同一家外卖的人,属于“事件定时者”(event-timer),他们更善于品味经历过程中的愉悦感,因此也更注重于当下。以吃饭为例,他们会更专注于享受他们眼前的美食,而并不会关心餐后的事。
与之相对的则是“时钟定时者”(clock-timer)。他们会在吃饭的同时关注着时间,以此来确保自己的下一步安排不会受到影响。但也正是因此,“时钟定时者”在享受食物时无法完全进入状态,这也就降低了他们进食过程中的愉悦感。
作为弥补,“时钟定时者”会选择更加新奇大胆的食物,以此来唤醒自己的味蕾,增强食物带来的快感,有趣的是,这一点也导致“时钟定时者”大都偏好辛辣刺激的食物。
那么,此刻正在看文章的你,又是哪种类型的人呢?

3、话在嘴边却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电视上看到某个明星时,你明明知道TA是谁,却怎么也想不起TA的名字?又或者有个词就在你嘴边,你知道它的意思,但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它是什么?
这样情况被称之为“话到嘴边现象”(tip-of-the-tongue)。“话到嘴边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当我们年纪越大时,这种现象发生得也就越频繁。
心理学家们针对这一现象做过实验。他们给了被试一套用于测试“话到嘴边现象”的普通知识题,里面的问题包括“扔出去就会回到你身边的弯曲的棍子叫什么名字?”等。被试不仅要试着回答这些问题,还要表明他们是否有经历“话到嘴边现象”的情况。
同时他们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以一对一的模式来回答这些问题,另一组则以小组会议的形式,由4个被试共同讨论回答问题。
出人意料的是,在小组模式下的被试,反而比一对一的被试要更容易出现“话到嘴边现象”这一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可能是因为当处于群体中时,人们更容易识别出所寻求的词,也更容易有接近这个词的感觉,这种对所寻求词更强烈的接近感,可能会引发人们出现“话到嘴边现象”的感觉。
由此来看,当你下次在大家面前出现“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情况时,不必感到尴尬——说不定,其他人也正在经历同样的情况。

4、多一些社交会让我们变得更幸福吗?

在疫情封锁期间,有些人因为不能和朋友一起出门玩而感到沮丧,而另一些人却适应的很好,他们觉得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待着了,而且不用出门上班。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更多的社交活动究竟会不会带给我们幸福感?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调查了不同社交类型的人,在增加社交活动前后幸福感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孤僻的人进行更多社交活动时,他们的幸福感确实会有所提升。
而原本就不缺少社交活动的人,当他们参与了更多的社交活动时,幸福感反而会下降。
由此看来,社交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考虑到自身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找到社交与独处的平衡点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幸福感。

 

文章标题: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变态型人格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如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些困惑,可以联系我们聊聊~

 



推荐咨询师

布菲

朱悦

高杰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