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行业秘密:如何从客观和主观角度判断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图 | Max D

从一名动力学取向咨询师的视角分享我是如何大致评估动力学/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水平的吧。(因为其他流派的情况不太了解,担心有谬误。)

1、客观视角:学历资质、受训背景、个人体验、督导

有很多客观评估的标准,比如学历资质和受训背景。不过,国内心理咨询的学历教育体系确实有些不够完善,所以可能会辅以长程受训背景来看。

1.1 长程受训背景

强调长程(1-2年及以上),是因为在我个人的受训经验中,短程培训带来的帮助确实有些有限,更像是给自己的工具箱里增加了一个工具,但长程、浸泡式的学习会带来一整套思考方式的转变,而且在拉长的时间线上,会有很多“学习-实践-反馈-调整-再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国内比较经常能见到的长程培训有中德、中英、中挪、中欧、中法、CAPA(中美)等。

(在这里插一句,我理解的浸泡式是,课程以一定的频率规律进行,比如每周/每两周一次,并且会辅助以读书会/督导/阅读材料/作业等配套的系统帮助学员掌握知识。有一些课程虽然是拉长的时间线,但可能是以上半年地面集中培训5天,下半年再地面集中培训5天的形式,这种类型的效果可能会有一定折扣。)

但对于动力学/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而言,个人体验时数和个体督导时数也许是更重要的客观指标。

1.2 个人体验

个人体验是指咨询师作为来访者接受咨询或者接受分析。它重要的地方在于:

①一个咨询师只有真正以来访者的身份体验过咨询/分析,ta才能知道咨询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怎么样困难的情绪和感受,然后ta才能带着这些感受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来访者,抱持他们在咨询室里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②一个咨询师只有自己切身体会过咨询/分析给自己带来的变化,ta才能充满信念感和希望感地投入自己的咨询工作,并且切身相信自己工作的有效性,而来访者也会感染到这个部分;

③咨询是人的工作,是咨询师把自己作为“工具”来进行的事情,所以咨询师需要在自己的个人体验中,不断去觉察和修通自己的困难、自己的议题、让自己成长起来,这样咨询师才会成为一个更大的“容器”,去抱持来访者的困难,而不至于让自己的议题成为咨询中的盲区,最终导致咨询室里某些时刻是两个“病人”在对话的情况,从而造成可能的伤害。(“工具”这个说法似乎有点否认咨询师的主体性……我本意是想表达咨询师自身这个“人”的重要性。)

④个人体验是咨询师的支持系统的一个部分。咨询师也是一个“人”,而人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咨询师也会在咨询中或者生活中被某些议题触动于是被唤起很多感受,而个人体验就是一个可以承接这些感受的地方,一个安全的港湾。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自己会在每周的固定的时间去见固定的人,并且这个人会好好听你说话、支持到你,那这一周内不管发生多大的事情,你可能都会感到安心一点,因为你知道你的情绪和痛苦是有地方承接的。

那个人体验时数多少比较好呢?当然越多越好(一句朴素的废话……)。动力学取向可能是以一周1-2次的频率,精神分析可能是以一周3-4次的频率。一年除去休假大概有40周左右,个人体验时数20+可能是刚刚开始进行个人体验的新手咨询师,100+可能进行了1-2年,300+可能是在行业中浸泡了较久的咨询师。(这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因为时长完全有可能依频率、设置而变动。)

1.3 个体督导

督导是咨询师受更为资深的咨询师监督与指导的过程,分为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当然不是说足够资深的咨询师就不用接受督导了,个人的视角总是有限,所以咨询师需要另一双眼睛来帮助自己觉察和看到咨询里可能的盲区和更多的发生。

顾名思义,个体督导是一名督导师指导一名咨询师的过程,而团体督导是一名督导师引导多名咨询师的过程。在此强调个体督导,是因为团体督导中,非直接受督咨询师的获得的帮助也有限,不是说没有!而是我的个人经验中,非直接受督的咨询师并非处于咨询现场所以没有那么多过程中的感受和反移情,也不像直接受督咨询师那样对个案有许多的思考,当然会不如直接受督咨询师的收获多。

那督导时数多少比较好呢?在咨询师执业早期可能要求一案一督,成熟之后,一些个案可能就并不需要那么多督导了。注册系统的申请标准为50小时个督时数(评审制)或80小时个督时数(申请制),以供参考。

2、主观视角:你自己的感受

但当然,客观的指标常常并不能有效评估,因为受训背景和各种时数,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也只是几行信息和一些数字而已,但咨询是一段和另一个“人”共同前行的过程。

2.1 你喜欢这位咨询师吗?

就像结婚恋爱一样,如果你想要一段“真爱”,那你在挑选伴侣时一定不会首要考虑对方的学历车子房子,而是考虑这个人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对吧?

所以主观的评估标准之一也许是,你喜欢这个人吗?

你看ta照片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合你眼缘吗?听ta说话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吗?

当然,不是说你喜欢的咨询师就一定靠谱,而是你喜欢的咨询师更有可能和你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盟从而更好地取得咨询效果。

 

2.2 你感觉到信任、开放、受尊重、被关注

不过,“喜不喜欢”也许是一个“匹配”的议题而非评估的议题。

一位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咨询师,ta会知道并且也会敏感地留意到自己的言行可能给对方带来的影响,ta更有可能较快形成对你的评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反应,从而更有可能让你感到舒服,感到信任。

比如,ta是否会告知你咨询相关的事宜,比如咨询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设置,从而让你感觉到整件事情是安定、可控?

比如,ta是否在和你的对话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你可以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你感到安全,从而也愿意多说一点?

比如,ta是否专注认真地倾听你说的话,ta是否关心你的想法和感受,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尊重、被关注着的?

(当然,在咨询师和来访者相遇的时候,移情/反移情就已经开始运作了,也许就是有不管咨询师怎么关注来访者都会由于移情而感到咨询师虚伪的情况,但在此不再赘述)

3、匹配重要,还是水平高重要?

最后谈一点点对“水平”这件事本身的理解。

水平高不一定意味着咨询效果就好,因为中间还有“匹配”这个非常玄学的东西在起作用。

每一对“咨询师-来访者”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独一无二的东西对于咨询效果的解释率还很高(具体研究数据我忘了……)。这个关系可能和水平高低无关,只是水平高的咨询师可以“兼容”更广范围的来访者,但并不意味着水平低的咨询师效果就一定不好。

原文标题:如何从客观和主观角度判断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猜你喜欢:

 

艺术疗愈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学知识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好奇

为什么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

因为微信改版啦

喜欢我们的小伙伴们

按下面的提示打个星标

让我们不错过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