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技术


•催眠疗法
•沙盘游戏心理治疗
•意象对话疗法
•沙盘游戏治疗的应用对象和形式
•沙盘游戏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认知主义的心理治疗
•家庭系统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集中表达心理疗法
•阿德勒心理疗法
•森田疗法 2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现实主义心理治疗
•行为主义心理咨询
•限时心理疗法
•音乐治疗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也叫“精神分析疗法”。它是弗洛伊德首创,并为其后继者发展。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是内在的,是患者在儿童时期未解决的创伤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的外在显露。治疗的目的在于建立患者内在心灵的协调,以扩展患者对本我力量的觉知,减少对超我要求的过分顺从,并加强自我的力量,达到本我、自我和超教的动力平衡。

精神分析师的治疗在于了解患者如何以压抑来处理冲突,把不被接受的欲望压抑在潜意识中,帮助患者把被压抑的想法带到意识层面,引导患者领悟现有症状与长期压抑的冲突之间的关系。一旦患者能从压抑中解脱出来,即表示治疗已发挥功效,心理疾患已治愈。具体的治疗方法有自由联想、抗拒的分析、梦的解释、移情等。该疗法不仅在于消除个别症状,解决冲突,且要重建患者的健康人格,提高个体爱的能力和工作能力。

传统的精神分析因试图重建患者长期被压抑的记忆,以寻求一条能疏通痛苦的有效途径,故治疗时间较长(至少几年,每周1次~5次晤谈);患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言语能力、较强的治疗动机并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为指导的、强调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代表人物主要有罗杰斯、马斯洛、G.w.奥尔波特等人。与重视个体过去经验的心理分析治疗及重视现在情况的行为治疗不同,此一类治疗更强调个体未来的发展。注重治疗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反对技术至上是这一类治疗的特点之一。此类治疗把治疗关系看作是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共同参与的为使双方都得到成长的一种努力。因此治疗者的最基本的工作重点是个体的体验及其意义,而非针对外显行为进行工作。治疗的目标远非症状的消除、环境的改善或问题的解决,而是着眼于个人的成长、自我的理解、再教育和自我实现,帮助来访者澄清他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该疗法有三个特点:以来访者为中心;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的过程;采用非指导性治疗技巧。根据来访者的状况,整个治疗过程可分为七个互相连贯的阶段:

第一阶段:对自身和外界形成了固定看法,对内心体验十分生疏,以致全无觉察,缺乏改变和进步愿望。

第二阶段:能对与己无关的事发表意见,有时把情感体验视为与己无关或过去的事情。

第三阶段:感到被治疗者完全接受而逐渐消除顾虑,更自由地谈到自己甚至与己有关的体验。

第四阶段:开始把感受当作当前的事情来讨论,意识到自己是有情感体验的人,对朦胧觉察或偶尔泄露出来的感情体验感到震惊和惶惑。

第五阶段:在医患关系中感到安全,对内心活动已不再震惊,能自如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感情。

第六阶段:能现实体验过去的情感经历,并被这种体验所打动。过去被其视为生活指南的原则在这种直接的体验中开始动摇。

第七阶段:能对感情作直接、充分的体验,而不感到是一种威胁,愿意谈论当前的体验,并借此更深地了解自己。能接纳自己,而且在治疗之外也能如此。


沙盘游戏心理疗法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荣格)。其特点,是在治疗师和来访者关系以及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一粒沙是一个世界,反映着智者的思考和智慧;沙盘中展现出美妙的心灵花园,则是沙盘游戏治疗的生动意境。把无形的心理事实以某种适当的象征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治疗与治愈,创造与发展,以及自性化的体验,便是沙盘游戏的无穷魅力和动人的力量所在。

沙盘游戏是一种无声的、心与心交流的工具,这使得它在儿童心理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不仅如此,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都是比较内敛的,不太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喜欢所谓的默契、心有灵犀,沙盘游戏刚好满足了我们中国人的这一心理要求。在实际心理咨询工作中,沙盘游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儿童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领域。

沙盘游戏治疗的应用对象和形式

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正逐渐被学校心理教育所采用,尤其适合儿童心理教育和儿童心理辅导的需要。沙盘游戏的起源与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思想;

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都符合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主张,都能够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积极的游戏应用:

应用一

沙盘游戏可用于儿童、成人

(一)沙盘游戏对有自闭症、恐怖症、社交困惑、躯体化等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可以广泛应用于幼儿园及中小学。

(二)成人做沙盘游戏,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应用二

沙盘游戏可以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由家庭或其他形式的团体一起完成

(一)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二)家庭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的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呈现成员的无意识反馈,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是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有积极作用;

(三)某一特定团体进行沙盘游戏,比如,学生、教师、医护人员、病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公务员等,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升华,提升团队凝聚力,培养协作性人才,发现团体中的共性,加强成员间的精神交流,改善团队气氛。

应用三

来访者可以自由地完成沙盘,也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做主题沙盘。一般情况下,个人进行沙盘游戏宜采用自由完成沙盘,团体进行沙盘游戏适宜选定主题。

各种方式有其特别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来接触无意识,进而达到心灵发展和转化的目的

沙盘游戏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沙盘游戏心理治疗,简称沙游,是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种理想途径。它容许这些儿童和青少年触及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思想感情,并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解决问题。沙、水和玩具游戏是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客观化的一种理想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儿童可以定义、限制从而最终控制这些认识,发展其心智,达到生活和学习的适应。

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更倾向于借助具体有形的物体来表达自己。这样沙游就成为一个强大有力的媒介,它使儿童能够表达出他们无法理清的有意识的及无意识的内容。心理治疗学家温里布认为:“沙游治疗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无意识的或者在某些阶段是一个半意识的过程。它对儿童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非常有效。”

孩子们起初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有一次家长带着她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咨询中心,那个孩子一开始表现得很犹豫和焦虑,非常抵触,但当他看到墙上一排排的玩具时,就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然后他发现了治疗室中间的沙盘,就立即走到装有精细珊瑚沙的沙盘前,用手指抚弄沙子。当我们咨询中心的心理治疗老师说周围的物件都可以在沙盘中使用时,他的眼睛就睁得更大了,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此时摆放各种象征物的沙盘消融了孩子的疑虑,咨询和治疗的工作由此顺利地就开展下去了。儿童天生喜欢游戏和沙子,这就使沙游成为理想的心理治疗方法。

儿童的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这与成人的情况不同。只有到了青少年期,抽象思维能力才逐渐产生。但是,儿童青少年在沙游中,不通过语言表达就能展现他们最深层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想法和观念。与通常治疗成人时的情况相反,即使在游戏过后,儿童往往还没意识到他们自身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知道沙游的意义何在。儿童常常选择不去谈论他们的游戏,希望只是体验它。然而,某些转化确实已经发生。无意识的心智通过游戏赋予问题以物质形式,问题通常会很快地解决。结果,青少年儿童在行为上也自发地发生了。


意象对话疗法

意象对话疗法是我国四种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之一,由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朱建军教授创立,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意象对话疗法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吸取了释梦、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和东方心理学思想,并具有中国特色。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意象”这种原始认知的象征性语言,直接在人格的深层进行操作。而不像传统精神分析那样需要经过潜意识与意识层之间的语言转换,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来访者的阻抗。

意象对话疗法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并通过直接对来访者潜意识中的意象进行修改,达到治疗效果。该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身心疾病、正常人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发展问题等,可以使治疗时间大大缩短,效果也更加稳定。意象对话疗法,也是一项非常不错的心理诊断技术,比一般心理量表或访谈法更加迅速,更容易切中要害。更可贵的是易于普及,在我国有很好的应用及发展前途。

认知主义心理疗法

认知主义的心理治疗,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T.贝克提出。其基本原理包括:(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主要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而不是外部事件的直接后果;(2)情绪障碍通常伴有消极的认知,它们与情绪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情绪障碍经久不愈;(3)情绪障碍患者的认知常蕴含着重大的曲解,若这些曲解得到识别和修正.其情绪和行为也将随之改善。

AT.贝克通过对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抑郁患者存在着较典型的认知曲解。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吸收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情绪障碍两层次认知模式。他认为,人们的童年经历和过去长期的生活经验通过适应同化、滤过等方式形成独特的认知结构,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信念、态度。这种认知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存在于潜意识范畴内,往往不再为人们的意识所审查。

情绪障碍患者这种深层的认知常常更易出现问题,被称为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日后由于某种生活事件的激活,患者从其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中派生出太量的负性自动想法。这些想法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患者脑中,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这类负性自动想法呈现于意识界,随情境而改变,成为情绪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AT.贝克为改变患者的认知,提出一套治疗程序和技术,其中也整合若干行为技术。其主要策略,不是对患者进行说服、教育,而是“协同检验”。即医患双方协作,把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想象、信念视为一种尚待检验的预测或假设,然后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使患者认识到其认知内容不合现实,从而改变其想法或信念。

该认知治疗理论对中度和重度非精神病性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且因有系统的定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技术,疗程短,服从实验评估,引起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注意。现已扩大应用于治疗焦虑障碍、进食障碍、自杀等行为问题。


家庭系统疗法

家庭系统疗法是鲍温首先采用的家庭治疗方法。他提出了代际之间的系统理论,将健康的婚姻和家庭看成与个体的自主以及个体和他的原始家庭的区别有关。他的理论由八个概念构成。

(1)三角,也叫情感三角,指一个具有三个部分的亚系统。在一个家庭中可有多个由三个人组成的三角。在三角中,两个成员的亲密有排除第三个成员的趋势。鲍温认为,三角是人们处理冲突的一种方式。

(2)自我区别,它用来评定人与人之间融合的程度。

(3)核心家庭情感系统,指一代人自身的模式。

(4)家庭投射过程,即一个家庭是怎样将其某个成员选作为被识别的病人的。

(5)情感切断,指家庭成员与他的原始家庭的关系。

(6)多代传递,指病理怎样从一代传递给另一代。

(7)同胞地位。它决定一个人的存在主义世界观。

(8)社会回归,指在一个家庭中发展的模式会以类似的方式在社会中发生。

鲍温认为,融合是家庭的一个共同问题;家庭治疗的目的是教导人们对他们的系统作出回应,而不是作出反应。反应意味着根据感觉行事,不考虑个体需要;而回应则意味着考虑别人的需要,是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不是情感的选择。在治疗过程中,要求个体学会把自己既当作一个自我,又当作一个系统的成员,并逐渐减少反应,发展自我,最终取得“我”的地位。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治疗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不合理信念),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这种治疗要帮助他们认识这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之处,不现实之处,并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


集中表达疗法

集中表达心理疗法基于格式塔心理治疗原理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对自己的情绪过分限制的人从压抑和未能了结的情绪反应中解脱出来。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帮助患者找出对重要社会关系中某个人所未能了结的情绪事件,并将治疗工作集中于这一事件上;(2)引发患者与此人物有关的情绪反应;(3)帮助患者表达其情绪,学习面对这一未能了结的人际关系;(4)对患者发生的变化过程不断地进行评价,以确认这些变化是否有利于患者本身;(5)治疗者与患者一起共同计划家庭作业。

该疗法特别关注与愤怒有关的情绪反应。适用于由于情绪的过分压抑而出现问题并愿意解决其面临的人际冲突的人,不适于过分冲动的人以及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采取无望态度的人。


阿德勒疗法

阿德勒疗法,也叫“阿德勒心理疗法”,这是一种在阿德勒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方法,由阿德勒创立,后经其追随者进一步发展,成为依据个体心理学原理设计的治疗理论和程序。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优越则取决于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健康人的生活风格能够发展完善的社会兴趣,而不健康人的错误生活风格则缺乏这种社会兴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四五岁时就定型了,其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氛围。治疗的实质在于通过对出生次序、最初记忆、梦等的分析,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并使其相信其问题的根源在于童年早期的适应不良,从而帮助患者寻找一种具有社会兴趣因而更有效的生活风格。

此疗法在形式上非常灵活,已从传统的单独一对一形式发展到多个治疗者(两个治疗者对一位患者)或集体(多个治疗者对多位患者)的形式。其中多个治疗者形式是为防止移情和反向移情对治疗进程的干扰而创建的。此疗法的灵活性还表现在费用和治疗时间上。由于治疗者的社会兴趣,他们常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免费为社会服务。此法还被扩展到婚姻、家庭教育等社会工作中。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又叫“莫利塔疗法,是一种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心理治疗方法,由日本的森田正马1920年创立,适用于神经质症。其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顺应自然”,即充分认识到精神活动和症状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任何抵制、反抗、回避或压制都是徒劳的,只有服从、顺应和泰然接受,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神经质症自然消失。

森田疗法的另一治疗原则是“为所当为”,即在“顺应自然”态度的指导下,学会控制可控的事,例如使患者以自己固有的生存欲望努力做应该做的事,以实际行动将精神能量引向外界,陶冶神经质性格,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改变不良情感。“为所当为”是对“顺应自然”的充实和补充,是对客观规律的确认和积极主动的顺应。

森田治疗可采取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两种方式。住院治疗又称“标准式的森田疗法”,疗程为四期:(1)绝对卧床期(2)轻工作期(3)重工作期(4)生活训练期。

住院疗法应防止过多说教,而是通过让患者独自静卧及亲自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体会和理解治疗原理,并注重行动中的体验。治疗者对患者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对日记的批注上。批注时,对患者的症状不予强化,着重强化患者因活动而感到喜悦、自信,感到症状减轻的有关内容,以帮助患者淡化症状,将注意转向外界


现实主义心理咨询

现实主义心理治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拉瑟1965年提出。该疗法结合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有机体均受先天需要的驱使,人类作为生命的最高形式具有最复杂的需要。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娱乐需要、自由需要等,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痛苦,并可能产生、维持或提高那些带来痛苦的不良行为,最终造成心理障碍。治疗者的任务是帮助患者选择更有效的行为方式,以更好地满足需要,恢复心理健康。

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治疗者全面了解患者的需要未能满足的原因,在执行一项使患者满意的计划中不断询问患者“你正在做什么”,使患者集中关注自己的当前行为,引导其重新评定自己不现实的行为方式,促使其重新找到更适当的满足需要的行为。这种心理治疗方法也适用于精神病及严重心理障碍患者。


行为主义心理治疗

行为主义心理咨询最多地被应用于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塑造。咨询的问题有两大类:

(1)群体问题。如教室秩序混乱、学习困难等。此类问题涉及多个成员,但相对较轻,发生时间较短,纠正较容易。

(2)个体发展问题。如某个儿童缺乏学习能力或社会交往技巧。这类问题一般需要长期而有计划地按多个目标行为提供矫正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解决问题分四个时期:(1)判断问题,即明确存在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问题,即分析儿童本人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其行为的外界环境,其中尤要注意来咨询的作为儿童社会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或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

(3)确定目标行为,制定治疗方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4)效果评价,即通过客观观察、面谈和与基线资料的对比来评定疗效。


限时心理疗法

限时心理疗法是指预先设定明确的日历时间或疗程次数的心理治疗技术。它由克服经典精神分析冗长、昂贵、耗时的缺陷发展而来。疗程及具体时限各不相同,从数次到40次,从几周到12个月不等,一般以25个疗程为限。

限时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二:

(1)从弗洛伊德学派分流出来的兰克认为,个体的出生造成与母亲的生理分离,随着个体生理、社会和心理的成熟,还会产生一系列与母亲及中心家庭更大的分离;这种分离是个体愧疚和焦虑的主要来源,可能会困扰个体的生活。治疗应重点解决患者与治疗者分离时产生的问题,并设置结束治疗的固定日期,以给患者提供尽力治疗的重要基础。

(2)曼研究发现,儿童的时间感是无限的,但随着个体的成长,个体不断觉知到时间的有限。曼以时问感为基础设计了一种“12次晤谈模式”,当患者的慢性疾病与这一限定相联系时,即能为患者更有效地解决独立与依赖、孤独与亲密等问题提供重要条件。


音乐治疗

1、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轻快的音乐使人舒适、愉悦、安宁;雄健有节奏感的音乐,则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繁殖及内脏、大脑活动都有特定的振动节律。那些使人感到舒畅的音乐,实际上正好与人们的生理振动节律合拍、协调。因而,音乐能激活癌症患者曾受抑制的正常细胞微振,使免疫细胞处于最佳状态,以挫败癌细胞,发挥抗癌作用。目前欧美等国家已开始用音乐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其中在治疗忧郁症、狂躁症,以及治疗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在国外,医生为患者开音乐处方已相当普遍,这样的生动例子很多。有一位患神经性胃病的人,医生诊疗后给他开了以下处方:“德国巴哈乐曲唱片,每日听3次,饭后用。”患者遵循医嘱实施音乐疗法,结果治好了胃病。另有一位女青年,因患者严重的神经官能症,采用音乐疗法治疗10多天后,便恢复了健康。

一位因脑血栓造成偏瘫、语言障碍的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治疗后,不但能走路,而且还能慢跑。

2、音乐疗法治疗癌症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美国癌症治疗中心之一的罗索哈特医院音乐治疗队主任凯•金蒂尔太太感受深刻。

她本人就是癌症患者,1975年患了乳腺癌,病情很快恶化被送进医院。在医院里,她目睹癌症病友一个个死去,情绪非常低落。正当她在准备后事时,会弹钢琴的父亲突然想到“用音乐来减轻她精神上的痛苦”,对女儿也会是一种安慰,于是,便经常为她弹奏一些她喜欢听的乐曲。令人十分惊奇的是,音乐就像魔术师,慢慢地把病魔驱赶走了,使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病愈后,凯•金蒂尔太太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美国癌症协会组织的音乐治疗工作。如今,她已成了世界知名的音乐治疗专家。

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潜能。医学生理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似的振动,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动作既具有振动性,又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

3、音乐疗法的主要功能还表现为心理医学作用

音乐作用于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偿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我国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人的心身反应。用《春江花月夜》幽静柔和的乐曲测试中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 ,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的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当使用《欢乐的景颇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时,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状态。

4、音乐处方

①解除忧郁的乐曲有:《春天来了》、《喜洋洋》、《啊,莫愁》、《步步高》、《采花灯》、《喜相逢》,以及西贝柳的《悲痛圆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

②振奋精神的乐曲有:《娱乐生平》、《狂欢》、《解放军进行曲》、《金蛇狂舞曲》等。

③舒心理气的乐曲有:《春风得意》、《江南好》、抒情戏曲等。

④消除疲劳的乐曲有:《假日的海滩》、《矫健的步伐》、《锦上添花》等。

⑤镇静安神的乐曲有:《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苏武牧羊》、《小桃红》,以及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等。

⑥宁心催眠的乐曲有:《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军港之夜》、《宝贝》、《春思》、《大海一样的深情》、《银河会》,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⑦促进食欲的乐曲有:《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