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幸福和真实的痛苦,你会选择哪一个?

以前看的一部漫画中,女主角落入了反派设的幻觉陷阱。她在幻境中得偿所愿,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但是她最终打碎幻境,跳出来和反派干了一架。

当时反派问她,幻觉不好吗?你的愿望全都得以实现。

女主角哭着告诉他,我宁愿要真实的痛楚,也不要虚假的幸福啊!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所谓的“政治正确”。真实是好的。哪怕真实会带来痛苦——或者说真实几乎是必然地、百分百地会带来痛苦。

幻觉和想象是避风港。所以我们拥有这么多形式的艺术,小说、电影、动画、漫画……无一不是在制造一个幻想的空间来帮助我们远离真实的痛苦。

 

前几天听的督导里,老师也在讲,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你感觉更舒服,而是为了让你感觉更真实。那些不舒服的感觉,会让你成长,让你更加接近真实。可是,我今天在想,真实一定是好的,是政治正确的吗?

真实什么时候就比幻想更加高级了?

 

客体关系学派的先驱克莱因认为,每个婴儿都是抱有着全能幻想出生的。在母亲腹中,婴儿体会到了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运行的全能幻想,羊水是安全、稳定而温暖的,诸如饿了渴了的需求一旦产生,下一瞬间就会通过脐带和羊水得以满足,但在娩出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并不是每一次饥饿都会马上获得食物,有时会寒冷,有时会不舒服,周围出现了太多不可控的事情,世界不再围绕着自己转动,婴儿的全能幻想逐渐被打碎。

——但这是真实的。

耐受这一真实的过程被称为成长。你会接触到很多真实,比如爸爸妈妈可能不是想象中那么爱自己,比如世界的中心不是自己,比如生活中大部分事物都如此令人沮丧,你渴望的东西离自己真的相距甚远,等等等等。

那既然真实如此令人不舒服、不爽利、不愉悦——为何我们就不能待在幻觉之中?

 

和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

下面是整理的一些观点,也许你会有所启发,当然,也许你会有别的想法——欢迎告诉我们。

观点A:没有“虚幻的幸福”和“真实的痛楚”哪个更好的说法。因为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只有对于这个人而言的某个必然的选择。每个人都会长大,都会面临一些真实,可能也会继续存在于幻想之中,但那是随着他个人经历所必然会经历的东西,他没得选——就像人类文明启蒙,一旦从山洞中出来见过光,就再也回不去黑暗之中,一个人倘若见过真实,他也无法再回到幻想之中了——

他没得选。观点B:我们如何界定真实?真实是现实吗?很多心理治疗的流派不关注客观现实,仅关注个体建构出的、心理意义上的所谓“真实”。一个人如果认为爸爸妈妈对她不好,从而有了童年阴影——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咨询发现,实际上爸爸妈妈对他很好,但这个现实对她而言可能反而不是真实。他在自己的心理中构建出了遭受虐待的“真实经历”。

当你认为某一个东西是真实的时候,那它带给你的所有感受就是真实。而这和现实无关。对某个个体而言,不管是不是幻想,他在里面所体验到的一切,就是真实的。观点C:你可以选择要“幻想”或者要“真实”,也可以一辈子待在幻想之中。但是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根本不会问出这个问题——当他开始反思“真实”和“幻想”这一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在自己编造的幻想中待不住了。他已经意识到有哪里不对劲了。

那你觉得呢?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