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同恐同,恐的到底是啥?

尽管“同性恋”早已不再被视作是一种精神疾病,并早在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精神医学会就将其从疾病分类中去除,中国在2001年的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也不再将其划分为一种精神疾病。然而,排斥甚至仇视同性恋者的群体——恐同者——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消失。最近网络上也此起彼伏的有类似的消息,谁谁又被禁言了什么什么文章又被删了,“撑同志反歧视”的人常常会义愤填膺地驳斥恐同者的观点,不过,“恐同”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们可能不得不先提一嘴宗教的因素。根源可能来源于“索多玛之恶”。依《旧约圣经》记载,索多玛是一个耽溺男色而淫乱、不忌讳同性性行为的性开放城市。在英文中,由“Sodom”一字所生出的词汇“Sodomy”则指男性之间的肛交,直译通常则为“鸡奸”,是带有刑事和贬义的词语。不少国家的法律都有着对“性反常行为”的严苛刑法,包括什么活埋、阉割、绞刑、火刑、剥夺公民权利什么的。

英国十九世纪后期的《刑法修正案》中有一条,“所有公开和私下违犯和参与违犯的男性、提供方便和试图提供方便给一个男性对另一个男性进行猥亵行为的,都在惩处之例,可处两年以内监禁,还可以处苦役”。王尔德(Oscar Wilde)就是该法令最著名的受害人。

不过,宗教反对的并不仅仅是同性恋这一特定类别,中世纪末,西欧的大多数宗教国家认为所有非生殖性的性行为都是严重罪过。尽管后来也有学者指出,在同性恋亚文化公开盛行时期的基督教欧洲也存在过长时期的宽容,所以宗教可能不是西方社会对同性恋不宽容的原因——而且,现在都2018年二十一世纪了啊!到底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要知道的是,在1920年,首次出现“同性恋恐慌”(homosexual panic)这个概念时,它指的确实是一种精神疾病,不过不是指由于另一位男性的示爱而产生的心理恐惧,而是指男性在强烈的同性恋气氛中意识到的一种他们无法控制也无法诉诸实现的同性恋欲望。在最初,同性恋恐慌的诊断对象其实是那些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但又不敢公开并满足自己同性欲望的人。

所以这就不得不说到,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说法——

“恐同即深柜”

“为什么害怕同性恋?其实你是害怕自己一不小心会答应吧?”

加拿大谐星Peter White在脱口秀上这样剖析恐同人士心理。心理学家们对这一现象的由来也很感兴趣。1996年,Adams等人做了一项研究,让恐同者和非恐同者分别观看同性和异性色情影片,并在他们观看影片时测量阴茎的勃起程度,结果发现恐同者在观看gay video时的勃起程度要大于非恐同者。研究者们用“反向形成”来解释这一现象,是的就是弗洛伊德说的那个防御机制“反向形成”,那些不被接受的潜意识愿望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以缓解焦虑。个体由于害怕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于是这种倾向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不过这恰恰又是个体真正的渴望所在,于是个体会将其伪装,用“恐惧和排斥同性恋”的这一表现来缓解焦虑,同时每天恐同恐同的,又可以以这种方式和“同性恋”保持接触,完美的一举两得解决焦虑的办法。

无独有偶,“恐同即深柜”的事例为数确实不少。2013年,美国最大的“同性恋治疗组织”Exodus International宣布关闭,就是因为该组织主席Alan Chambers终于无法压抑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宣布出柜并解散了该组织;2010年,美国最著名的反同性恋活动家被人拍到与同性恋服务网站上雇佣的男妓在一起;北加州共和党恐同政要被爆10年前曾做过同性俱乐部中的“变装皇后”;两名打死同性恋而服刑的男子却在狱中相爱结婚……听起来,“恐同即深柜”好像非常有道理了……

不过,作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还是不能这么绝对。“恐同即深柜”的现象可能存在,但这并不绝对。1996年的研究也有一些后续研究,但至今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我们就是害怕,不行吗?”

虽然现在并没有“同性恋恐慌”这一诊断,不过其他类型的诊断倒真的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有一种疾病分类叫“恐惧症”,诊断标准之一是“对某一物体产生的恐惧感远远大于该事物对其实际能产生的威胁”,就像小丑恐惧症就是对小丑有着不切实际的恐怖幻想一样,恐同者说不定对同性恋也有着一些极端夸大的不合理信念。

Kilmartin在《论男子气概本身》(The masculine self)一书中提到,男性恐同者无论从数量还是程度上都要超过女性恐同者,而且他们对男同性恋的恐惧可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性别刻板印象——因为与男同性恋者的交往会让他们感觉自身的“男子气概”受到了威胁。

男性从小被灌输了许多类似于“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顶天立地”之类的概念,不能哭,不能娘,不能喜欢粉红色,要养家糊口……同时,社会对男同性恋也有着特定的刻板印象,“娘兮兮的”,像是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一样。满足社会对于自身性别角色的期望对于男性而言更为重要,因此当男性与男同性恋相处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我从小都被教育不能娘,为什么你竟然这么娘?!你还是个男人吗?”——于是会产生许多不安全感,许多焦虑、恐惧、愤怒,担心自己和男同性恋者在一起也会被人像同性恋者“像女人般地被对待”。同性恋者被视为对具有成功潜质的男子气概价值观的侵蚀与威胁,而对于男性恐同者而言,恐同的态度可以“保护”他们不被“同性恋式的行为”威胁,从而保全自己的“男子气概”。

所以,恐同也许也来源于我们严苛的性别刻板印象。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摆脱社会对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也许对于恐同现象的改善真的有帮助也说不定哦?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可能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之后,艾滋病给同性恋者带来的新的社会化污名;

男权社会下,选择同性恋身份似乎意味着让渡自己男性主权的优越性身份;

也有学者认为男性恐同症的原因是异性恋男性不习惯拒绝性邀请,于是当他们在遭遇同性的邀请时,会比异性恋女性更加感到焦虑不安……

我们对于这些种种偏见、歧视、恐惧的来源也许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讨论,不过,除开这些解释,我们应该怎么改变?我们离消除歧视还有多远?我们离真正的平权社会还有多远?

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现在先发一篇这样的公众号文章了吧。

参考文献:

王晴锋. (2013). “恐同症”的根源——基于宗教、现代性和文化的阐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1), 59-64.

Adams, H. E., Jr, W. L., & Lohr, B. A. (1996). Is homophobia associated with homosexual arousal?. J Abnorm Psychol,105(3), 440-445.

Kilmartin, C. T. (1994). The masculine self.

更多两性心理关系点击:北京性心理咨询

北京心理咨询中心祝您生活愉快,合家欢乐!


推荐咨询师

布菲

晓晖

磊淼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