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眼中的受害者


个人感觉,“受害者”这个词让我很不舒服,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虚弱、无助和恐惧,而我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心里有这样的感觉。然而这是我能想到的词当中,最适合解释为什么在旁观者看起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却能让当局者身陷其中而走不出来。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

史蒂芬·卡普曼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叫做“戏剧三角形”。我采用了这个模型的基本概念。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即使只是短短的几秒钟。受害者必须与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有外力“奇迹般地”出现来帮助受害者,否则单凭自己的力量,受害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受害者经常觉得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到完全瘫痪的地步。还有其他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已经成了受害者:恐惧、自悲自怜、有抱怨的倾向,或觉得自己被当成代罪羔羊——为了你不曾犯下的错而受罚。

当一个受害者,实在是不好玩的,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公平待遇、被处罚,以及其他形式的牺牲。毕竟,一个受害者除了被牺牲以外,还能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期望呢?

于是,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挞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只要你可以找到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可以暂时躲一下。这在运动竞赛中经常发生。输的那一队(受害者)通常会非常懊恼(迫害者)。你会看到他们责怪裁判不公,攻击对方球队中他们认为“作弊”的球员,或是批评自己的队友所犯的错误。但是最后,每个队员必须把计分板上的败绩扛在自己的肩上,一路走回更衣室。

这样你必然过的很惨,虽然有些人并不介意一直活在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中,大部分的人还是希望过得快乐一点。这也就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了。我们心中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以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的忠告,拯救者会用分析、周密的计划、容忍和卓越的道德感,来帮助受害者站起来并继续站起来向前走。拯救者乐观的相信,受害者有一天一定能恢复独立,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拯救者总是努力设法平息迫害者的愤怒与不满。许多人都不明白,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必要。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时不断转换角色。在亲密关系的内省阶段,你有机会了解到问题其实只是个指标,它指出远比受苦的人本身还要大的事物。你得到了离开“受害者监牢”,并且了解真正自己的机会。

想脱离受害者监牢之后的墙外生活,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这些原则是: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所有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问题不能被解决,但人可以成长而跳脱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事物。拯救者是为了应付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他永远是问题的一部分。问题不能够被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去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没有办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或是完他的恐怖来面对。恐惧的反应带来的则是挣扎、疑惑、拖延、以及抗拒问题。然而如果心中能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的礼物上,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它们会安抚我的恐惧,让我用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迫害者和拯救者的影响。

 如果你能了解,监牢中的这三个角色都是你内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么你就不能再扮演受害者。这样你就能明白,你自己就是问题的原因——是你的灵魂往前迈进了一步,所以让现状起了大变动。然后你就可以选择,是要和灵魂合作,还是要继续玩游戏,而让问题继续存在。

2.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地负责。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没有什么问题大到爱无法解决(诚恳的意向就行了)

 在我们因了解而成长后,责任这个词的含义也从罪恶和羞耻变成回应和自由。了解自己的过程,从问问题开始——探询在信念之外的其它可能性的问题。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