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久坐与抑郁的关联:简单活动打破久坐循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实用指南
当我们看到青少年长时间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时,常常担心他们的视力或体型。但最新研究表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持续的久坐正在悄悄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和情绪。
一项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Liu等,2025)通过客观的运动监测和抑郁量表,对521名13-18岁青少年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个清晰的规律:青少年的日常活动模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三种活动模式,三种情绪状态
研究人员根据青少年的活动习惯,将他们分为三类:
· 持续久坐型:每次连续坐着超过30分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静止状态;
· 间断休息型:每15-29分钟会短暂活动一下;
· 频繁活动型:很少长时间坐着,经常变换姿势,并有最多的轻度和中高强度运动。
三类习惯在抑郁评分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持续久坐型 > 间断休息型 > 频繁活动型。也就是说,坐得越久、越连续,抑郁症状就越明显。
为什么坐着会影响心情,研究指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
1️⃣ 生理机制
长时间坐着与发炎反应、血液循环变差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这些都会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
2️⃣ 心理社交机制
经常活动的青少年通常社交更活跃,也更容易培养出“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是对抗抑郁的保护因素。
更重要的是,久坐与抑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抑郁让人不想动,不动又加重抑郁。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盛行的今天,这个循环更容易形成。

打破循环的实用建议
好消息是,打破这个循环并不需要剧烈的改变。研究者根据不同的久坐类型,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 “持续久坐型”
目标很简单:每30分钟站起来一次。无论是伸个懒腰、在房间里走一圈,还是站着接个电话,都能带来改变。
· “间断休息型”
试着将坐着的时段缩得更短,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更多的轻度活动,比如站着写作业、边走边背单词。
· “频繁活动型”
继续保持!并寻找机会增加中高强度运动,比如课间打一会球、放学快走回家。

这项研究传递的信息很明确:鼓励青少年多动一动,哪怕只是短暂的片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有真实的好处。教室里可以尝试“动态课间”,办公室可以推行“站立会议”,家庭中可以设立“无手机活动时间”——这些小小的改变,或许正是帮助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对抗抑郁不一定需要大汗淋漓的运动,有时候,只是从椅子上站起来,就是迈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北京EAP咨询
| 推荐咨询师 | ||
![]() 布菲 |
![]() 磊淼 |
![]() 洪颖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