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博士耶!”“博士怎么了~” | 人们为何执着于头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你试图跟父母科普一些健康习惯时,父母根本不理会你所说的内容,而是摆摆手,坚持自己从电视上看来的东西:人家那可是祖传的大师,还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怎么会错?

人们为什么会听信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为什么头衔有那么大的光环?怎样的言辞才令人信服?心理学中有个很出名的模型,把人们听从他人观点的方式分成了两种:

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不会关心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对方告诉自己的事情是否是符合现实的,人们会注意信息的表面特征:演讲者是大佬、万字雄文、好多人听...此时人们不太关心内容本身,而是被信息之外的周边事物所吸引,因此被称为「说服的外周路径」(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在另一种情况中,人们重视事实与逻辑,无论演讲者本身拥有什么样的头衔和光环,聆听者主要在乎的是内容本身是否合理,他们会对听到的内容精细整理、思考、推敲,如果内容本身证据充分、富有说服力,那么人们就会听信。这被称为「说服的中心路径」(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当你从一些可靠的渠道获得健康新知的时候,你重视的是讲解的过程,比如为什么白粥是不健康的,因为它快速升高血糖且缺乏维生素和纤维素,而父母可能更重视讲解者本身的地位,人家专家的儿媳妇坐月子怎么都喝粥呢。

么样的人不重视头衔

关注头衔或关注内容本身,跟人格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喜欢刨根问底,好奇心强,不透彻的搞懂一个问题不罢休,我们可以说这类人拥有高度的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这个特征反映的是一个人喜欢参与消耗认知精力的事物的程度。

认知需求高的人,更可能通过关注信息的可靠性、论证是否有力,也即中心路径,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认知需求不高的人则更可能依赖周边线索,比如演讲者的身份或魅力。

不过亦有心理学家认为这么说不太公平,因为当人们对他人不甚了解的时候,通过头衔来筛选是一种极高效的手段。

而且人们并不总是采用一种僵化的方式来获取外界信息,在不同情境下,人们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么时候人们重视论证过程

相比“什么人会”,“人们什么时候会”重视正在讨论的事物、暂时把演讲者的权威性放在一边是更合理的问题。

那么最首要的是:专注。当人们能专心致志地阅读一篇文章、聆听一场播客的时候,最容易采取中心路径,因为此时人们不只是想要一个结论,而是对背后的原理感兴趣,想要获得新视角或者认知上的成长。

而当人们无法保持专注的时候,比如困倦、感到无聊或着急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便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来思考信息中包含的逻辑,那么人们会更容易受头衔光环的影响:嗯,这个人挺厉害,ta所说的应该是有道理的。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否与自身息息相关。比如当人们恰逢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困惑时,便更加关注情感博主所说的是否与自己的体验相符、对方提出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或是刷到财经新闻时,刚好涉及到自己持有的基金,我们会仔细地梳理新闻中的线索,也会更容易承认专家也会犯错误。


资料来源:Petty, Cacioppo, & Goldman, 1981

这两种形成观点的路径,不仅仅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明白自己在何种情况下获得的信息更符合事实,它还能提高我们和他人沟通的成功率。

当我们意识到他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便可以更多采用外周路径来传达观点,强调资料来源于权威,或者在讲解内容前,先引起他人的兴趣,并采用与听众生活场景非常接近的例子,然后再去论述原理(嗯,我不就是这么写文章的吗)。

下次再关心父母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人家可是某某医院的首席营养师,给部队首长做保健的,人家说了blabla...

文章标题:“哇!博士耶!”“博士怎么了~” | 人们为何执着于头衔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如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些困惑,可以联系我们聊聊~



推荐咨询师

史玉磊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