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实际是在处理“人和鬼”的关系

文/黄恺

读研时导师霍大同开了一个训诂学析字课,我当时析是“鬼”字,用以讨论中国人对鬼的畏惧情感;据说“鬼”专题成为今年3月份一个会议“黑马”,扰动了一码大咔小虾的神经。而今又值清明节来临,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清明节取“天清地明”之意,端的一个踏青拾趣的好时节,却被上坟扫墓蒙上了“雨纷纷、欲断魂”的阴风煞气,难免令人腿疼。而清明节与春节、端午、中秋一道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更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寒衣(农历十月初一)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可见这一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可见处理好人与鬼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

“鬼节”即是祭祀亡人之节,与祭祀神灵的节日相对。作为鬼节,清明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表达的是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悼念之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不令作祟。

清明节见的“鬼”,实际上是人,是一个还未从心理上离去的人;而上坟扫墓,则是一种仪式,一种对死者的缅怀哀悼仪式。

就家族和家庭而言,清明祭祀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祖先,一个是死去的亲人。

先简单说说祭祀祖先。这主要由年长的家长或族长主持。很多地方、很多家族在清明节期间都要办“清明会”,就是家族成员在清明节聚在一起进行的仪式。主要有三个仪式: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三是重温祖训、修订族谱。一年以来或者五年、十年以来,家族的新生儿要入族谱,以示告慰;死亡的要做标记,以示铭记;有所成就的成员则要重点注明,以示宣扬;而个别身败名裂的则要被清除族谱,以示训诫。

清明祭祖,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寻根问祖、光宗耀祖成为人们在清明节回到故乡祭祖的原动力。列祖列宗在祭祀时的象征性在场,让家族成员感知家族基因的传承,认清自己的位置,锚定自己的理想,并付诸积极的行动,进而达到增强家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对于一个迷失彷徨、缺乏信念的人,何不趁清明节回趟家乡(包括母亲的家乡),通过祭祖的仪式让家族的基因、象征的父亲登陆主体,从祖辈那里找寻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所以,清明祭祖是值得提倡的,这里要给国家层面特地设置的假期点一个赞。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清明节祭祀死去的亲人。这主要是家庭层面,主要仪式有扫墓上坟、烧纸供奉等。亲人特别是父母孩子的死亡,对生者是一种重大的绝对的丧失,伴随着巨大的悲伤,会带来被抛、无助、内疚等不良情感。

我们看到,不管在什么样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相对固定的丧葬祭奠礼仪,这为生者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哀悼时间和空间,悲伤借此得以表达和呈现,生者完成与死者的告别和分离。

而在清明节祭祀死去的亲人,则是继葬礼之后对亲人哀悼的延续,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与丧失的亲人的一种再次连接的方式。在这种看望和连接中,一方面,生者悲伤的残余,特别是被抛、无助、内疚等情感得以唤起和重现,并通过修坟、扫墓、烧纸、供奉、诉说等形式得以表达和修复,能够让未完成哀悼持续悲伤的生者直面人生再出发。另一方面,亲人虽然死亡,但不能遗忘,特别是死者的那些美好需要铭记,清明祭祀,给生者提供一个固定的时空,让死者想象性在场,与死者象征性连接,进而修通与死者的关系。

所以,身在他乡的人啊,请尽量借清明节回趟老家,有孩子的带上孩子,进行一次寻根疗愈之旅吧。去看看陪陪健在的父母亲人和邻里乡亲,去找寻拜祭一下父母家庭的祖坟牌位,去看望重走曾经陪伴关心自己的已逝亲人的坟墓故地。以此,在家族祖辈中笃定自己的位置,传承代际的基因,在逝者那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汲取前行的力量。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