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帮助自己讨厌的人吗?这种"反本能"行为藏着你的成熟度


当思考人们为何将自己与他人严格区分时,你会发现这些理由往往与逻辑无关。人们为何仅因微小差异,群体间就轻易对立,甚至不惜冒险?


体育赛事中,人们常常因地域、家庭传统甚至队徽颜色形成强烈阵营认同,狂热粉丝常对对手支持者心生厌恶——这是典型的 “内外群体偏见” :偏爱与己相似者,厌恶对立群体。



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赛场,更演变为现实社会的顽固情况:从边境冲突到危机时期的资源争夺。日益加剧的政治极化不仅在政府内部制造分裂,甚至影响家庭与亲密关系……


居然随便分个组,人们就开始“偏心眼”了


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偏爱是基于完全任意的划分。早期研究中,仅因对某艺术家的偏好或随机抛硬币分组,就足以让人形成内群体认同。一旦划分确立,人们后续决策便不再考虑这种任意性。


内群体偏见一旦形成,便会成为认知定势,并被文化因素不断强化。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Rima-Maria Rahal等学者2025年的研究指出:“内群体偏见的激活可能带来悲剧性后果。”


这解释了很多现实中的现象:疫情期间,各国争抢医疗物资;网络上的骂战,常常只是因为支持不同的明星;甚至,在办公室里,不同部门之间的互相较劲……


坏消息:这种偏见全球通用


研究采用“独裁者游戏”:参与者决定将资源留给自己还是与他人合作共享。当人们被随机分为“蓝队”“黄队”后,内群体偏见开始显现:玩家愿意与队友合作,却对“外队”成员最大限度争取私利。



尽管自私选择能获得更多份额,但合作能使总收益更大。然而全球数据一致显示:人们就是不愿让“异己”受益。正如论文结论:“行为上的内群体偏好在全球普遍存在。”


而令人意外的是,个体主义文化(如欧美)比集体主义文化(如东亚)表现出更强的内群体偏爱。研究者解释:“个体主义社会中,人们对群体认同的需求更迫切,更容易形成小圈子偏见。”


唯一曙光来自研究中45%的“色盲”参与者——他们主动避免知晓对手身份,在资源分配时刻意保持公平。


通过摄像头监测发现,某些国家的参与者在偏袒“自己人”时,需要投入更多认知努力——说明公平决策需要主动克服本能倾向。而这也恰恰说明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克服这种偏见的。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偏见?


“物质安全假说”解释了为何资源紧缺时,人们更倾向圈地自保。回想疫情初期抢购卫生纸的场景:没人愿意将这“宝贵资源”分享给陌生人。理论上,若资源无限,人人皆愿共享——包括厌恶的群体。但现实世界资源有限,我们的大脑却还保留着古老的反应模式,偏见因此被不断放大。



作为个体我们如何减少偏见?耶鲁大学Danni Yang团队(2025)提出关键思路:将群体间互动定义为“互利合作”而非“零和竞争”,即当面对共同挑战(如资源短缺)时,可以将其视为搁置分歧、寻找共同解决方案的契机——构建“共同命运”认知能有效削弱群体界限。


作为个体,你可以:

✅ 在需要快速站队时,暂停片刻,思考当前的划分是否合理;

✅ 主动了解“对方”成员的个人故事,而非直接给对方打上标签;

✅ 在资源分配中,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决策。


克服内外群体偏见非一日之功,但意识到其存在并主动调整认知框架,已是迈向更包容世界的第一步。这不容易,但值得尝试。


真正的成熟,始于看清“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原本模糊,而在今天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学会与"不同"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北京EAP咨询

 
 



推荐咨询师

布菲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