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常指责?当心毁了孩子!慧心荣德心理教你用“我字句”沟通
如果你家正有位青春期子女: 是否感觉曾经乖巧的ta变得“浑身是刺”? 一点小事就能引爆争吵,沟通仿佛隔着厚厚的墙? 一句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看看人家孩子!” “我白养你了!” ...... 这些可能成了很多家长无奈的口头禅,而我们的孩子也在这一声声的指责中与我们“渐行渐远”。 身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瓶颈是很正常的,但我们怎样可以言行一致地去表达爱呢? Part 1 青春期风暴: 指责为何成了“家常便饭”? 相比童年,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身心经历巨变,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独立。这必然带来与父母价值观、行为方式的碰撞。 当孩子觉得“你们根本不懂我!”、父母觉得“你怎么老不听话!”时,指责就成了最容易脱口而出的“武器”,例如: “你一点都不珍惜我的心意!” “你非要跟我们对着干!” “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你总是顶嘴!” 指责,远不止是“谁错了”那么简单,它会变成一把伤人无形的多刃剑,在孩子眼中可能变形为: ·一种定罪标签:“都是你的错!”——在问题情境中,在家庭中急于划分责任,判定罪魁祸首,而不是一起去解决事实困难。 ·一种惩罚信号:“你该受点教训!”——正在尝试让对方付出代价、感受痛苦的意图。 ·一种防御盾牌: “凭什么怪我?”——这样的表达会在“定罪之后”立刻引发对方辩解、反击,因为你只为撇清责任,而不是在提供支持。 ·一种愤怒宣泄: “你太让我失望/伤心了!”——家长们过于强烈的且直接表达被伤害、被辜负的强烈情绪,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会是一种情绪“霸凌”,是一种无端的宣泄。 ·一种角色固化: “你就是个白眼狼/废物!”——将孩子钉在“坏人/失败者”的耻辱柱上,父母则成了“受害者”。 更可怕的是,指责会化身成各种伤人利器:批评、挖苦讽刺、拿别人比较、表示嫌弃不满、流露失望、高高在上地贬低、全盘否定、甚至表达厌恶…… 每一句指责,都像一根小刺,扎在孩子心上。 Part 2 最伤人的莫过于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在所有指责方式中,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杀伤力最强,那些带着怒火冲口而出的“定性评价”,像毒液一样侵蚀孩子的自我认知: “你真懒!”、“你真自私!”、“你没救了!”、“白眼狼!” “你真丢人!”、“失败者!”、“真给我丢脸!”、“太让我失望了!” “废物!”、“蠢死了!”、“一点用都没有!”、“你就是个麻烦精!” “胖得像猪!”、“笨手笨脚!”、“窝囊废!”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来自父母的负面标签,其伤害力远超想象。即使争吵场景过去后,那些刺耳的词语仍会在孩子脑海中回响,在它们的人生中发酵,持续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不加干预的话会愈加加深亲子裂痕。这种伤害,是存在“毒性”的。 Part 3 家庭关系的出路在哪里? 让我们停止指责,转换沟通频道 家长们永远可以随时开始有选择性的调整关系——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并非只能指责。还有一个更优选择是:停止指责,尝试“重构表达”!。如果你之前从未尝试过,过去可以试试这样做: 第一步:重构指责 ❌别这样:情绪上头,直接攻击:“你怎么这么邋遢!房间像猪窝!马上给我收拾!” ✅试试这样:冷静、具体地表达你的不同意见,并邀请沟通:“孩子,我看到你的房间很乱(描述事实)。这让我担心卫生和找东西不方便(表达你的关切/感受)。我们能不能一起想想怎么保持整洁?(提出共同解决的意愿)” 第二步:用“我”字句代替“你”字句! “你”字句,是什么?有哪些危害: “你怎么这么晚回来?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指责)” → 孩子听到的是“攻击和定罪”!结果?孩子要么受伤沉默,要么激烈反抗:“要你管!” 争吵升级,问题没解决,关系更糟。 “我”字句,是什么?有哪些的力量: “看到你比说好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打电话(描述具体行为),妈妈真的非常担心和害怕(表达你的真实感受),脑子里乱想你是不是出事了(说明感受的原因)。” → 孩子听到的是父母的感受和担忧,而非对自己的攻击。 实践“我”字句的,至少会有这3个好处: 1 / 卸下孩子的防御:孩子不再觉得被攻击,更容易打开心扉; 2/ 促进双方真实理解: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如何“真实地影响”了你,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也是在培养ta的能力; 3/ 引导合作:为后续建设性讨论铺平道路:“下次万一有事耽搁了,能不能提前发个消息让我安心?我们聊聊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请记得这些实践“我”字句的精髓: · 聚焦“我”的感受和需要,而非评判“你”的好坏; ·去描述具体行为(何时何地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坦诚表达这个行为带给你的真实感受(比如,担心、害怕、失望、困惑、疲惫等)。 ·(可选)说明这个行为对你造成的实际影响(如:我整晚没睡好;我工作被打断了)。 Part 4 给父母们的实践Tips 1. 按下指责的暂停键: 当你的怒火攻心时,先深呼吸,心里默数10秒。提醒自己:指责只会让事情更糟; 2. 日常尝试练习“我”字句: 有意识地把指责语(“你怎么这么笨!”)转换成“我”的感受(“这道题没做出来,妈妈有点着急,我们看看卡在哪里了?”); 3. 撕掉负面标签: 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觉察自己的言行,永远不要用侮辱性、定性式的词语评价孩子,我们可以去指出且批评行为,但并不去否定孩子的人格; 4. 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亲子冲突已严重到难以自行化解,或您想系统学习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帮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他们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指责,看似能宣泄一时之气,实则是亲子关系的“慢性毒药”,尤其对敏感的青春期孩子伤害至深。尝试用“我”字句沟通,并非纵容孩子,而是用更智慧、更尊重的方式表达关切、设立界限、解决问题。 当我们放下“指责”的矛,伸出“理解”的橄榄枝,孩子才更可能卸下“叛逆”的盾,愿意向我们靠近。 改变家庭沟通模式,从每位家长们在下一次想指责时,勇敢地说出“我”的感受开始吧!
推荐咨询师 | ||
![]() 布菲 |
![]() 磊淼 |
![]() 朱悦 |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