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谣言 人们相信谣言的心理原因
在上网冲浪时,常会见到人们追随一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虚假信息。但为何在鉴别出信息的真假后,我们在推理和决策时还是会被这些信息影响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持续影响效应”(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研究人员发现,信息是具有“黏性”的,尽管及时阻止了虚假信息的传播,但人们一旦与其发生接触,它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们的推理和决策能力。
持续影响效应的核心是,大脑在不断更新准确性信息、编辑已有记忆时所出现的问题,比如:
你听到两个信息:①附近一栋房子被烧,很多人认为是蓄意纵火。②房子的女主人性生活混乱,最近和前夫又在处理离婚的破事。

因此大家都猜测这一事件大概率是前夫所为,你也觉得可能是这样。

但第二天,调查确定是电气故障,排除了他人作案的可能。尽管如此,你发现包括你在内的身边的人,好像主观上仍然怀疑前夫才是幕后黑手。
有研究发现,如果加强对错误信息的纠正,则会适得其反,参与者更容易依赖错误信息。同样,如果另一种信息比错误信息更复杂或更难以理解,参与者也会更大程度地依赖错误信息。
人类天然有一种“完整”的倾向,当我们在复述一个有漏洞的故事时,我们会本能地弥合它——即使我们知道这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的。

当我们复述一个故事时,无效和有效的记忆都会自动被激活,而我们始终倾向于那个最合理的选择——通常,无效的记忆和错误的信息会获胜。
我们会本能地选择于对我们有意义的叙述,而不是不熟悉或不完整的叙述。

大部分传播广泛的谣言都是以有限的真相为基础,经过精心加工后,带着特定的目的出现的,它们通常会符合以下一个或几个大众心理。

我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消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处于生存本能,我们会对负面消息更加敏感和警惕,比如“某某某对身体有害”天然地就比“某某某的特点”容易被别人注意和记忆。

所以,谣言很少有正面的、积极的内容。比如很多谣言,通常都在传播“某某某有害”、“某某某危险”等信息。

焦虑心理谣言最容易滋生的时期,通常都是人们生存、健康、环境都面临着一定威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渴望有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这些威胁。

很多谣言就是满足了人们在危机环境下想要规避风险的诉求。比如很多谣言会突出特效、实用。

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就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比起特立独行,从众是一件没有心理负担的事情,因为人们会觉得就算我所跟从的“群体”错了,那也有大众和我一起承担错误的后果。

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因为我们在社交网络上都被分隔在了自己所认同的群体中。当一个谣言在我们所处的群体中传播了很多次,我们就会更容易相信,如果在这其中有某些名人参与的话,那从众效果更明显。

大脑会自动加工一句话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会“变异”的,我们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对信息进行加工,提取自己觉得有用的、并且能理解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没有用的信息,然后这个信息会变得越来越切实具体、细节丰富。

曾经有个节目就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第一个人说:“刚才经过市中心广场,看到一群人,还有爆炸声,好像是汽车爆胎了,好多人在跑。”

第二个人对第三个人说:“我有个朋友在市中心广场,听到爆炸声,不知道是不是汽车爆胎,好多人在跑。”

第三个人对第四个人说:“我朋友的朋友说市中心广场发生爆炸,还有人倒下,好多人在跑。”

第四个人对第五个人说:“听说市中心广场发生爆炸案,死伤很多人……”

于是,一个关于爆炸案的谣言就这么产生了。

降低认知负担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的大脑是会偷懒的,当我们听到一个简单具体的信息时,会更倾向于相信它是真的,因为正确的信息,我们只要接受就行,而错误的信息,我们需要暂停一下,调动更多的资源去发现或者寻找记忆里的正确信息,最终得出“这是假的”的结论。

所以,大部分的谣言都是简单粗暴的,因为它们一看就懂,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接受。

我们并不那么在乎真相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那么在乎事实真相,反而更在乎的是情感和个人偏好,只愿意去听、去看那些想听和想看的东西。简而言之,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比如某些“脑残粉”,他们会义无反顾地相信自己偶像的负面消息是人为地有组织地“黑”,不管客观事实到底如何。

绝大多数的谣言是一个精彩的、连贯的、容易想象、带有饱满的主观感情的故事,它更能引起人的共鸣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与之相反的,真相却经常是不好理解的、有一定条件的、有一定概率的、不带情感色彩的,所以真相的传播一般都干不过谣言。

如何才能增强我们对谣言的免疫力?

最后简单说说,如何增强我们对谣言的免疫力。

首先,信息来源的渠道很重要,建议多关注官方的信息,官方的信息发布的初衷就是利用其公信力来缓解人们的恐慌情绪,终止谣言传播。

其次,当我们看到一个信息时,多思考一下这个信息的资料来自何处?谁发布的?有没有其他信息佐证?这个信息的逻辑是否自洽,有无前后矛盾之处?

最后,我们可以多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你有充足的判断之前,无论你从哪里看到的信息,如果你有一瞬间的怀疑,都不要转发,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最后的最后,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猜你喜欢: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擅长处理--婚姻情感、亲子教育、家庭关系、情绪压力、个人成长、孩子厌学、职场人际、抑郁、焦虑、强迫、两性等方面心理问题。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如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些困惑,可以联系我们聊聊~



推荐咨询师

高涛

姜荷

武江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