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的那些事(中):人智商高低是天生的吗

这是「智商的那些事」系列的第二篇,本篇中的问题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01力是天生的吗

 
心理学界有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______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智力也不例外,它同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结论虽然很简单,但比结论更重要的是原理,心理学家是如何确定影响智力的因素的呢?
 
有一种方法是双生子研究,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一对双胞胎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同卵双胞胎),那么他们在基因上几乎完全相同,外表看起来也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一对双胞胎来自于分别受精的两个卵子(异卵双胞胎),那么他们只有部分基因是相同的,与普通的兄弟姐妹无异。
 
只要比较同卵/异卵双胞胎在智力上的差异,我们不就能知道遗传对于智力的贡献有多大了吗?
 
另一方面,双胞胎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他们的成长环境也是高度相似的,如何知道环境对于智力的贡献呢?好办,找那些生长在寄养家庭的孩子,最好是双胞胎的其中一个跟着亲生父母长大,另一个在别人家里长大。
 
于是我们就有了两个维度:同卵-异卵、一起抚养-分开抚养,沿着这个思路,研究结果如下:
 

资料来源:Bouchard & McGue. (2003). Family studies of intelligence: A review. Science, 212, 1055-1059. 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AAAS.

 
在这个例子中,相关系数越接近1,相关性就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在智商分数上的相关性高达0.86,而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普通兄弟姐妹,智商分数相关性只有0.47。
 
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遗传因素对于智力的影响非常之大。不过后天因素也并非毫无作用。
 
在上述数据中,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其智商分数的相关性降低到了0.72,分开抚养的兄弟姐妹间的差别就更大,这显然可以归因于不同的成长环境。
 
后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也有许多坚实的证据,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
 
1. 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2. 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社会经济阶层与智商分数存在着相关性(还记得上一篇中,非洲地区录得的较低的智商分数吗),头脑如身体一样,有一个发育的过程,贫穷会给智力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比如,贫困的孕妇可能健康状况不佳,导致孩子出生时体重偏轻、智力较差。
 
贫穷还意味着孩子缺少有助于他们智力发展的各种支持,比如他们在长身体的时候会遭受营养不良,可能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缺少父母的陪伴以及一些激发智力的互动。听起来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扶贫要先扶教育,才能打破贫穷的循环。
 

良好的成长环境则指的是丰富的、充满良性刺激的环境,这一点在动物实验中都是如此,那些在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小猴子,它们的脑细胞和大脑皮层会发展的更加完善和复杂,其更高的智力能力也会保持一生。
 
后天教养中能促进智力发展的是具有安抚性质的、能降低压力的陪伴,以及适当的教育,在动物实验中,那些受过解决问题训练的、并且有其他猴子陪伴的小猴子,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智力。
 
这些后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启示。
 

02的孩子会跟我一样聪明吗

 
经常能见到一些自身很优秀的父母焦虑于鸡娃:我们俩都是985的本科,我们的孩子也不能太差吧。
 
依照上一章节,智力确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遗传,父母和孩子之间智商分数的相关性也有0.4(中等程度相关),所以高智商的父母生出高智商的孩子,这很合理。
 
但是另一方面,智力还有一种「向均值回归」的特性,这可能导致高智商者的子女智商不及父母。
 
简单来说,上一辈的高智商可能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特定的基因组合,比如幸运的生在了平和温暖且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比如遇到了自己喜欢的老师...这些都存在运气成分,“刷”出了高智商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连续两次刷出高智商,这种事情的概率就更小了,所以下一代的人的智商,反而可能向平均水平靠拢。
 
知道均值回归的父母可能会选择躺平,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事情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子女不具备自己的天分,鸡娃的作用可能也不大。
 

03种方法能鉴别孩子的智力吗

 
之前看过一种流行的说法,说给三四岁的孩子讲下面这个故事,看ta怎么回答:
 
小明把一块巧克力放在壁橱里,然后就出去玩了,此时小明的妈妈把巧克力转移到了抽屉里,小明回家后,会去哪里找巧克力吃?
 
这个流行的说法认为,回答“去壁橱里找”的孩子天生聪慧,那么从专业的角度看,真的是这样吗?
 
三四岁的小孩子,会采用“上帝视角”,认为小明会去新地点——抽屉里找巧克力,因为他们还无法区分“我知道不等于你知道”,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当然知道小明是不知道巧克力被妈妈转移过一次,所以会去转移前的地方——壁橱里找巧克力。
 
错误的答案反映了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他们还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有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观点,以自己全知全能的视角代入而得到答案。
 
因此这个问答实际上考察的是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而非智力发展,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幼儿,只是更早的克服了自我中心主义,并且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是怎么一回事。
 

 

 

不过笔者个人在生活中是愿意采用这个方法来考察幼儿智力的,因为,如果幼儿在某方面的认知发展很早、很快,并不排除可能是整体智力水平较高。
 
但是从严格的学术上来讲,这个小故事不能等同于智力测试,智力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即便一个孩子社会性认知发展较晚、较慢,到了6岁才能得出正确答案,那没准ta在某个年龄段智力发展突飞猛进、后来居上了呢。
 
本篇讨论了几个关于智力的热门话题,希望它能帮你清扫一些常见的误解。在本系列的下一篇当中,我们会回答“智力仅仅意味着逻辑思维能力强吗”“高智商的人一定会很成功吗”等问题。

 

往期精彩文章:

智商的那些事(上):非洲人更笨、中国人更聪明吗?

 

 



推荐咨询师

洪颖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