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远离心灵鸡汤?--真的很烦现在的心理学文章

我们这些心理圈公众号的文章真是……一言难尽,今天咱老脸也不要了,跟大家起底一下我们这些心理工作者是怎么搬砖的,读者老爷们可以以此为鉴,知道哪些文章有干货、哪些没营养。

先看标题,那标题起的,可以说非常宏大了,内容却无法撑的起来,不信你看:

没辙,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宝贵,大家都卷着,你不这么写老板要扣你午饭鸡腿。

还有那内容,我也会写,就拿上面最后一个主题来写:
前段时间,我的二舅姥爷的三外甥女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遇到了一些“做自己”方面的困惑,我就想起了我买车时的经历,所以想分享给大家:
父母想让我买宾利,他们总觉得宾利雍容华贵、大气稳重,但我的朋友普遍喜欢保时捷,我感到有些摇摆不定,我明白父母是为我考虑,但又觉得朋友们才更理解年轻人的内心。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买了玛莎拉蒂,虽然比父母朋友的车便宜很多,但我毕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感到内心很有收获。这是我的一次做自己的经历,相信你也一定可以。

这……说好听了是积极向上,说难听了,就很凡尔赛。为什么这些看似积极向上的东西无法帮到我们、甚至有负面作用呢,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

单一的以情绪为中心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和福克曼提出过一个模型:压力应对模型(stress-coping model),它说的是人们在面对问题和压力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调动心理资源,应对应激情境,说白了就是正面刚上去、直捣黄龙。

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Emotional-focused coping):缓解因应激而引起的的情绪,包括忍耐、逃避、否认和幻想等。

哪种应对策略更好?

当然是都可以呀。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面对压力时有自己的理解;同时每个人遇到问题也千奇百怪,这两种策略都可能是有效的。这种事情是没有好坏对错的,不同的应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重要的是有效果,并且适合自己。

健康的心理,往往有很好的灵活性,能根据不同状况而灵活变通,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当问题可以被解决时,迎头而上;当遇到了僵局时,则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平复下情绪后,再以更好的状态来面对,或者只是单纯的让自己休息一下,暂时离开问题本身。
可鸡汤文告诉我们什么:哪里有什么问题,这不都挺好的吗,多看看阳光的一面啊。换句话说,它回避问题、只承认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偏执于其中一种,对于自身的健康与幸福,真的有帮助吗?
显然不是的。现有的研究发现,那些回避的、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只在短期内有效,或者是问题超出了自己的控制,那么关注情绪确实是更好的选择。但是从长期来看,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个体摆脱消极心境,特别是当问题确实存在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行动来应对的时候,关注问题本身并切实的做点什么,才能釜底抽薪,彻底的消除消极心境的来源。
当有条件面对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回避问题,那么也错失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因为未能得到提升,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会更加难以应对,这就是鸡汤文的潜在危害,因此喝鸡汤一时爽,喝了个水饱,尿完后又饿了,又得加大剂量的喝。
从这个角度上讲,逃避并不可耻,但可能真的没用

即便是应对情绪,它也很弱
富翁和渔夫的故事都听过吧:
富翁问渔夫你为什么在这晒太阳呢,渔夫说鱼已经打够了。
富翁接着告诉渔夫如何打更多的鱼、买更大的船实现财务自由blabla……
渔夫问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干什么呢,富翁说就可以晒太阳了。
渔夫说我这不正在晒太阳吗,和你有区别吗。
然后就是各种人生哲理:什么欲望是万恶之源、什么要平心静气、什么金钱根本没用……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个故事的谬误在于,渔夫和富翁都在晒太阳,但他们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富翁只是选择了晒太阳,而不是只能晒太阳,他除了晒太阳,还可以喝酒、唱歌,他甚至可以买下一大片田产,骑着马在自己的农庄里看日落。而且富翁的快乐也不是金钱本身带来的,而是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选择权: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而不用担心生计问题。
一个人所感受到的无助,常常也并不是因为ta欲壑难填/不够积极/意志不坚,而是ta确实拥有的太少,或者反复的体验到挫败和失控,无法重拾热情,也不知道改善的方法是什么。
从这里出发,我们倒是可以说,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扩大自己的选择权,有助于个人的幸福体验,然后就可以致力于寻找生活中令自己感到自由、满足的小事情,并坚持去做,关于这方面的心理研究也非常的多。对于有此情绪诉求的人,这才是干货,从理论到实践,而不是某个鸡汤段子手跑过来告诉我:你看马云也要亲自吃饭,你和马云是一样的,你难道不应该感到快乐吗。这对我的情绪毫无帮助,它提供的不是安抚,而是麻醉。

当你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它既没有启发你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也没有理解和共情你的感受,而是巧妙的绕开你的焦点,牵着你的鼻子兜了一大圈,拐到一个看似有道理,实则毫不相干、漏洞百出的诡辩上,顾左右而言他。

单一的归因,夸大自我,无视环境因素
很多“励志”故事,都有一个倾向:夸大自我的作用,仿佛我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事业成功/养育出优秀的孩子。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少有什么事情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就拿讨论最多的“原生家庭对人性格的影响”来说,原生家庭对人性格有影响吗?有啊。人的性格只受原生家庭影响吗?不是。在最经典的心理学争论:先天or后天这个问题上,有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
导致某一现象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而是很多个,而且他们不是单独起作用然后再加总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交互的、循环反馈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是如此,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历史潮流、社会大环境、家人的言传身教、自己所处的社交圈、运气……相比起来,个人努力所占的权重其实并不大,努力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只是在你能掌控的范围内,那个最重要的那个因素。
“只要我足够努力”这个说法,把所有的原因,单一的归因于自我,其实只是“一切过错都是你造成的”美化版本,打鸡血虽然能提供一时的高涨情绪,但也无形中增加了(本不应该由你承担的)压力,就如同pua的刀锋不是指向别人,而是指向了自己,它会把你的视野焦点引离对自己生活、工作的梳理和规划,让你陷入非理性(的消费/沉迷/无偿加班),时间久了,人会变得沉迷于自恋自怜或者自怨自艾,高潮过后,一地鸡毛。

尾声

什么样的文章有营养
写这个结尾我纠结了好久,因为本篇文章毕竟也是一家之言,但思来想去,有观点总好过言之无物,所以把自己的看法分享出来抛砖引玉,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帮助的,而不是陷于虚无:
【不局限在单一的维度上】
如同前文所说,问题的成因不只有一个,好的文章应该从现象入手,抽丝剥茧,分析背后复杂的成因,也许只写了其中一方面,但至少在作者的眼中,有很多种可能性,作者本身的思考,启发了你的思考,同样你的思考也在启发作者。
【不非此即彼】
正是因为世界的复杂,所以才无法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界定一件事物,就像前文中的“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和“以策略为中心的应对”,它们并不矛盾,你甚至可以同时使用,就好比一个智齿发炎的人,暂时没有时间去口腔诊所,在拔掉它之前,当然可以用止疼药让自己睡个好觉。
【不顾左右而言他】
有时候读者是来要方法的,用来解决某些艰难的困境,但简单直白的方法往往很难给出,就像问“如何快速发大财”一样,很难有直接的答案,即使有,也足够写一本书了,短短的一篇文章,能写的东西有限,当给不出方法的时候,简单的陪伴也胜过无意义的堆砌文字。
【真实】
不只是作者需要如实的、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所讨论的事情也是应当基于事实的,幸福感、个人成长这些话题都很宏大,但他们有一个确定的前提——基于现实检验,健康的人格与心理一定是基于现实检验的,建立在幻想之上的体验如同空中楼阁,它也许很美好,但却注定无法长久;现实有时并不理想,但它却是有力量的。
我们有时候靠读鸡汤文,来寻求安宁与放松,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人生的真实,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人们往往是被社会和欲望所推动着不,停的去重复做一些自己其实不愿意去做的事,因而开始受苦。这个过程漫长又不容拒绝,所以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追寻幸福,而是在于如何面对痛苦。
而一旦你能够面对真实的痛苦,那或许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晚安

猜你喜欢: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恋爱心理咨询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推荐咨询师

朱悦

李辉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