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什么带来创造,创造又能带来什么?

文/卡尔·罗杰斯

本文摘自《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

一个人的内在条件中,有哪些是与基本上具有建设性的创造行为有关的?以下是我认为可能的一些条件。

01

对体验的开放:外延性

这一点与心理防御恰好相反。心理防御性会使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的组织而使某些体验压抑或扭曲,以致无法觉察。一个对体验开放的人则不会让任何体验经过防御受到扭曲,每一种刺激都会透过神经系统而自由的传送。无论这刺激来自于环境、或来自造型、色彩、声音等感官神经造成的冲击,或来自内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记忆痕迹,都能被觉察的到。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根据事先决定好的范畴去认知(树是绿的、大学教育是好的、现代艺术十分愚蠢);每一个人都能以其存在的当下片刻来感受觉察,因此能活生生地体验许多不在平常范围之内的事物。(这棵树是淡紫色的、这种大学教育是有害的、这座现代雕塑对我有强烈的震撼力。)

前面所谈的现象是对体验开放的另一种描述方式。实际上,方才那个例子的意思是指不用僵硬的态度来面对事物,在观念、信仰、认知、假设的边界之间能相互融通。当含混不明的状态存在时,有能力去包容。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资讯时,有能力接受,而且不会为当时处境硬下结论。这些就是语义学家所说的“外延取向”(extension orientation)。

这种对此时此刻存在的所有感觉完全的开放,我相信,乃是建设性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条件。所有创造行为中无疑都有这种特性,具有同样强度但或许范围稍窄些而已。严重失调的艺术家无法认清或觉察使他自己不快乐的来源,却仍然可能会对造型与色彩有清晰而敏锐的感受。

一个无法面对自己弱点的暴君(无论其权力范围有多大)可能会敏感的觉察到对手在心里武装上的任何漏洞,这种对某一特殊层面体验的开放会使得创造力仍可能存在;但因为这种开放只针对某一层面的体验,所以这种创造力的成果很可能只具有破坏的价值。一个人愈能对自己各层面的体验有敏锐的觉察力,我们愈能确定他的创造力对个人与对社会都有建设性。

02

内在的评断枢纽

创造力的最基本条件大概就是一个内在的评价和判断枢纽。他的成品的价值,对创作者来说,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赞美或批评上,而是在于他自己。我是否创造出了令我自己满意的作品呢?它是否表达了我的一部分——我的感觉或思想,我的痛苦或狂喜?这些是我对创作者,或对任何一个正在发挥创造力的人,唯一重要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他对别人的批判毫无所知,或是不愿意去听取批评。这只是说评价的基石是奠立在他自己之内,他会对成品作有机的反应与评量。如果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感觉”乃是“我正在动作中”,他一向没被使用的潜力现在得以实现,或被引发出来而开始存在,使他觉得非常满足而充满创造力,那么,没有任何外在评价足以改变这个基本事实。

03

处理材料与观念以自娱的能力

虽然这一点或许没有上述两项重要,但这仍然是创造力的一项必备条件。与第一项中描述的开放与非僵化的态度有关的,是以自然的方式处理意念、色彩、造型与关系的能力——把素材如同玩游戏、变戏法似地摆到几乎不可能的并置关系中,以大胆的假设塑造形状,使既成的事实呈现问题多端的面貌,表达荒谬可笑的经验,把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改变成几乎不可能的对等状态等等,从这种自发的游戏与探索行为中,浮升出一种意念,一种崭新而有意义的创造性人生观。就好像从成千上万个被把玩过、且被浪掷了的作废的可能性中,冒出一两个,演化而成形,而其特质竟能具备更为永恒的价值。

//

创造行为与其伴随物

//

当上述这三种条件存在时,建设性的创造力就会发生。但是,别期望对这种创造行为作精确的描述,因为这种行为的本质便是不可描述的。

它是未知的:在它发生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把不可能的变为可能。我们只能以最概括的方式说创造性的行为是有机体的自然行为,当这有机体对其内在与外在所有的体验开放,且又能自由顺畅地去尝试各种关系的所有方式,则创造性的行为会自然产生。在这无数半成型的可能性中,有机体像是一部大型电脑,它会选择此一可能性(因为它能有效的配合其内在的需要),或选择彼一可能性(因为它与环境能产成更有效的关系),乃至选择另外一个(因为它能以单纯而完满的次序展现生命)。

不过,有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是可以描述的。几乎在所有的创作成品中,我们都可发现一种选择性,或是对某方面的特别强调,再加上某种节制,以及某种想挖出本质的努力。

艺术家以简化的形式涂抹出平面或触感,而忽略在现实中存在的细微差异。科学家陈述关系的基本法则,而不顾许多可能掩盖住法则之赤裸美感的各个特殊事件与情状。作家选择能是表达具有完整性的词汇。我们可以说,这是受到了一个特定的人所影响——“我”。现实存在于繁复而令人目眩的事实中,但是“我”对于我与现实间的关系可赋予一种结构;我有“我”了解时事的方法,就是这种有节制的个人选择或抽象化,使得创造的成品具有美感的品质。

这就是我们对于创造行为的各方面所能描绘的极限。不过,在创作者身上还有一些伴随的感觉可以提一提。

首先就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这个!”我找到了!"这就是我要表达的!”

另外一个伴随的感觉是分离的焦虑。我不相信有任何重要的创作成品是在没有这种感觉得状态下产生的——“我好孤单。没有人曾经做过和我一样的东西。我在一个无人的领域里探索。我大概很蠢,我也许是错误、迷途、甚至不正常。”

还有另外一个经常伴随创作行为的体验,就是沟通的欲望。如果一个人不希望与别人分享他的创作,那么他能否创作,便根本令人怀疑。创作是缓和他的孤单焦虑,并且保证他属于团体的唯一方式。他或许只在私人日记中倾述他的理论;或是以密码记录他的发现,或把他的诗锁在抽屉中,或把他的书藏在柜子里。但是,他仍然渴望能与一群了解他的人沟通,虽然这样一群人可能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他不是为了沟通而创作,然而一旦创作完成,他就会渴望能与别人分享这种“他与环境交关”的新层面。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