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不是“懒”或“叛逆”:家长与学校需要怎么做?

当孩子突然抗拒上学、作业拖延、成绩下滑,甚至以“头疼”“肚子疼”为由逃避课堂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焦虑或责备:“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这样回报?”但这些反应往往适得其反——厌学本质上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心理压力、社交困境或学习方式的不适配

本文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实际案例,为家长和学校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协同解决方案,帮助孩子从“厌学”走向“悦学”。


一、家长篇:从“监督者”到“支持者”的转变

1. 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厌学时,情绪往往比行为更先爆发。家长需避免两种极端反应:

  • 否定情绪:“上学有什么累的?你就是懒!”

  • 过度焦虑:“你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

正确做法:用“共情式提问”打开对话,例如:“最近上学是不是让你觉得压力很大?”“你不想去学校时,心里最难受的是什么?”
案例:10岁男孩小宇因数学考试不及格拒绝上学,家长最初批评他“不努力”,后来通过耐心倾听发现,他真正害怕的是被老师当众批评和同学嘲笑。

2. 拆解压力源,而非“治标”

厌学行为可能是多重压力的叠加结果,家长需像“侦探”一样梳理线索:

  • 学业压力:作业量是否超出能力?课堂内容是否跟不上?

  • 社交压力:是否被孤立或欺凌?是否难以融入集体?

  • 家庭环境:父母是否经常争吵?是否对孩子期望过高?

行动清单

  • 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休息时间表”,避免过度疲劳;

  • 联系老师了解课堂表现,确认是否存在学习障碍或社交问题;

  • 减少“比较式教育”(如“别人家孩子”),聚焦孩子的微小进步。

3. 重建“学习-生活”的联结

许多孩子厌学是因为觉得“学习无用”。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让知识回归生活:

  • 场景化学习:用超市购物教孩子计算折扣,用做饭教单位换算;

  • 兴趣驱动:若孩子喜欢动漫,可引导他创作漫画故事并学习绘画技巧;

  • 赋予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制定学习计划,例如“今天先做数学还是语文?”

研究支持: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发现,当孩子感到学习与自身兴趣或生活相关时,内在动机提升40%以上。

二、学校篇:从“统一教学”到“个性化支持”的升级

1. 警惕“隐性厌学”:识别早期信号

厌学并非突然发生,学校需关注以下预警行为:

  • 行为变化:频繁迟到、上课走神、拒绝参与小组活动;

  • 情绪变化:易怒、情绪低落、对表扬或批评无动于衷;

  • 身体信号:头痛、胃痛、失眠等“心身症状”。

教师行动建议

  • 每周设置10分钟“一对一谈心时间”,用开放式问题了解学生状态;

  • 建立“学生情绪档案”,记录行为变化并定期复盘;

  • 对疑似厌学的学生,避免当众批评,改为私下沟通。

2. 改革课堂:让学习“可触摸、可参与”

传统“填鸭式”教学容易让学习变成“被动任务”。学校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参与感:

  • 项目制学习(PBL):例如以“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为主题,融合数学、生物、美术等多学科知识;

  •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避免“学不会”或“吃不饱”;

  • 游戏化机制:用积分、徽章等奖励系统替代单纯分数评价。

案例:某初中引入“学习闯关游戏”,将知识点设计成关卡,学生组队挑战。三个月后,厌学率下降27%,课堂参与度提升65%。

3. 构建“家校-心理”支持网络

厌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协作:

  • 心理辅导常态化: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为厌学学生提供个体或团体咨询;

  • 家长工作坊:教授家长“非暴力沟通”“情绪管理”等技巧,避免家庭矛盾加剧厌学;

  • 社区资源联动:与图书馆、科技馆等合作,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习场景。

数据参考:北京某小学的“家校社协同项目”显示,联合干预后,学生厌学行为减少41%,家长教育焦虑降低33%。

三、关键原则:耐心比“速效药”更重要

厌学问题的改善通常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家长和学校需避免以下误区:

  • 急于求成:用“奖励上学”等短期手段可能加剧依赖;

  • 标签化孩子:避免说“你就是厌学症”,而是强调“我们一起来面对困难”;

  • 忽视自身改变:家长若长期焦虑或控制欲强,孩子很难真正放松学习。

最后提醒:教育不是“纠正错误”,而是“点燃火种”。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而非被评判、被强迫时,他们终将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是为了探索世界、实现自我。


行动清单总结

  • 家长:共情情绪→拆解压力→重建联结→持续支持

  • 学校:识别信号→改革课堂→协同干预→耐心陪伴

孩子的厌学,终将成为家庭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契机。

心理学知识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心理学效应     北京心理咨询    夫妻关系心理咨询  亲密关系心理咨询    人际关系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培训   高考心理辅导  北京EAP咨询



推荐咨询师

布菲

磊淼

朱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